最近,支付行业又传来一则重磅消息:中国银联宣布终止花旗银行中国的成员机构资格。这意味着花旗银行在中国大陆的个人银行业务退出已进入实质性收尾阶段。这一动作虽在业内早有预期,但真正落地时,还是让不少人感慨外资银行在华零售市场的“黄金时代”似乎真的渐行渐远。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银联作为国内银行卡清算组织,对所有接入其网络的金融机构都有严格的合规和运营要求。一旦某家银行不再符合相关标准或主动申请退出,银联便会依法依规终止其成员资格。此次花旗银行中国被终止资格,正是其逐步退出中国大陆个人金融业务整体战略的一部分。

早在2025年,花旗就宣布了全球战略调整计划,决定在全球14个市场退出个人银行业务,其中就包括中国大陆。当时不少人还觉得这只是“说说而已”,毕竟花旗在中国经营多年,客户基础不小。但没想到,这步棋走得异常坚决。从关闭网点、缩减团队,到逐步转让个人贷款和信用卡业务,每一步都稳扎稳打。如今银联这纸公告,更像是为这段退出旅程画上了一个阶段性句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像花旗这样的国际大行,会在发展势头不错的中国市场选择“撤退”?其实背后原因挺现实的。
首先,外资银行在零售领域一直面临“水土不服”。虽然品牌响亮、服务细致,但在产品定价、渠道覆盖、本地化运营等方面,很难跟本土银行抗衡。比如同样是房贷或信用卡,中资银行凭借庞大的网点和政策支持,审批更快、利率更低。而花旗这类外资行,往往流程更严、门槛更高,普通消费者自然更倾向选择“接地气”的本地银行。
其次,监管环境的变化也让外资行的日子不那么好过。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趋严,对外资机构的合规要求越来越高。虽然政策上鼓励开放,但实际操作中,外资银行在数据管理、反洗钱、消费者保护等方面的成本显著上升。相比之下,把资源集中到更具优势的企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对公业务上,显然更划算。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市场竞争格局的重塑。过去十年,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迅速崛起,传统银行卡的使用场景被大幅压缩。就连很多中资银行都在转型,更别说本就在用户基数上不占优的外资行了。没有足够的交易量,发卡、收单、分期这些零售业务也就难以为继。
不过话说回来,花旗并不是完全离开中国。它的企业银行、资本市场和投资银行业务依然保留,并且还在持续加码。换句话说,它只是把重心从“老百姓的钱包”转向了“大企业的资金池”。这种战略收缩,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聚焦与其在红海里拼刺刀,不如在擅长的领域深耕细作。
值得一提的是,花旗的退出并非孤例。过去几年,汇丰、渣打等外资行也在不同程度上调整了在华零售布局。有的缩减网点,有的暂停新开户,还有的将部分业务打包出售。这说明,整个外资银行群体正在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机会与挑战。
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恰恰反映出中国金融业的成熟。早年我们欢迎外资进来“带节奏”,希望他们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理念。如今,本土金融机构已经成长起来,不仅能满足大多数居民的金融需求,还在科技应用、用户体验上走在世界前列。这种“自立自强”,其实是好事。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花旗退出影响其实有限。毕竟大多数人平时打交道的还是工行、建行、招行这些“老熟人”。少数持有花旗信用卡或储蓄账户的人,也早已收到通知,相关业务已被转移至其他机构处理,资金安全不受影响。
未来,中国的金融市场还会继续开放,也会有更多外资机构以新的形式参与进来。只是游戏规则变了不再是简单复制母国模式就能成功,而是必须真正理解本地市场、尊重用户习惯、配合监管导向。谁能做到这一点,谁才有机会留下来。
花旗的故事,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外资银行在华发展的曲折路径,也提醒我们:金融没有永恒的赢家,只有不断适应变化的玩家。市场永远欢迎有能力、有诚意的参与者,不管它来自哪里。
有帮助(291)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