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白酒行业又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话题。不是因为谁家又出了新款联名酒,也不是哪个品牌突然涨价,而是有人在讨论:如果我要开一家白酒品牌,注册商标该归到哪一类?这问题听起来挺专业,但其实和很多想创业、做品牌的普通人息息相关。
你可能觉得,白酒嘛,不就是喝酒的?那肯定属于酒类商标呗。可实际上,商标注册可不是这么简单按常识来分的。我国采用的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常说的尼斯分类,一共45个类别,白酒还真有它专属的位置。
准确来说,白酒属于第33类商标。这一类主要包括含酒精的饮料,比如白酒、红酒、啤酒、威士忌等等。只要你生产或销售的是酒精度数较高的饮品,基本都归在这里。而像不含酒精的饮料,比如矿泉水、果汁,则属于第32类。所以,别看都是喝的,分类上可是泾渭分明。
为什么这个分类这么重要?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前阵子有个新闻,说某地一位创业者辛辛苦苦设计了品牌、做了包装,结果去申请商标时才发现,自己准备用的名字早在几年前就被别人注册在第33类上了。更糟心的是,对方还不是做酒的,而是一家卖服装的公司,纯粹是提前占坑。这样一来,这位创业者要么放弃品牌名,要么花大价钱买下商标,进退两难。
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少见。尤其是在白酒市场热度不减的背景下,很多投资人、跨界玩家纷纷入局,商标抢注现象也多了起来。据中国商标网数据显示,近年来第33类商标的申请量持续上升,尤其是某某坊某某台这类带有地域或工艺特征的名字,更是被大量注册。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我能不能换个类别注册,绕开竞争?比如把白酒品牌注册在第35类,做广告销售?答案是不行。第35类主要是商业经营、广告推广、连锁加盟等服务,虽然你可以用它来保护品牌的营销部分,但产品本身还是得落在第33类。否则,别人照样可以在第33类注册相同或相似的商标,合法生产同名白酒,消费者一混淆,吃亏的还是你自己。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白酒的副产品或衍生品该怎么注册?比如,有些酒厂推出了酒糟面膜、白酒味糖果,甚至白酒冰淇淋。这些产品就不能再用第33类了。酒糟面膜属于护肤品,得注册第3类;白酒味糖果属于食品,得看第29类或第30类;冰淇淋则是第30类。也就是说,一个白酒品牌要想全面保护自己,往往需要多类注册,不能只盯着一个类别。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像茅台、五粮液这样的大品牌,动辄注册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商标,覆盖从酒类到日化、食品、文化用品等多个类别。这不是浪费钱,而是一种品牌防御策略。毕竟,一旦品牌火了,各种李鬼就会冒出来,防不胜防。
当然,普通创业者没必要一开始就铺那么大摊子,但至少要把核心类别第33类牢牢抓在手里。而且最好在品牌策划阶段就咨询专业的知识产权代理机构,提前查重、评估风险。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官网也开放了免费查询功能,自己先动手查一查,能省不少麻烦。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新消费趋势的发展,白酒也不再只是中老年餐桌上的传统饮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受低度酒、果酒、潮牌白酒,甚至出现了白酒+咖啡白酒+奶茶这样的跨界组合。这些新玩法虽然有趣,但在商标注册上反而更复杂了。比如,如果你要做一款白酒风味的气泡水,就得同时考虑第32类饮料和第33类酒精饮料的覆盖范围,避免将来扩展业务时被卡脖子。
白酒属于第33类商标,这一点很明确。但背后的知识产权布局,却是一门不小的学问。无论是想打造区域小品牌,还是立志成为下一个网红酒,从第一步注册商标开始,就得有长远眼光。品牌就像酿酒,急不得,也马虎不得,时间越久,越见真章。
最近听说有位90后小伙,辞了职回老家酿白酒,名字都想好了叫山河酿。他没急着投产,第一件事就是跑遍三家代理机构,把第33类商标稳稳拿下,还顺手把相关的文字和图形做了全类保护。他说:酒我可以慢慢酿,但牌子不能让人抢了去。这话听着朴实,其实挺有远见。
有帮助(191)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