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创业朋友跟我聊起注册商标的事,说最头疼的不是设计logo,也不是查重名,而是搞不清自己的产品该归到哪个类别。其实这事儿挺常见的,尤其是刚起步的小微企业或个体创业者,面对商标分类表里密密麻麻的45个大类,真有点选择困难症。
咱们先来聊聊背景。今年初,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了一组数据:2025年我国商标注册申请量继续保持高位运行,全年受理商标注册申请超过700万件。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很多人在注册时对分类理解不清,导致后续维权难、保护范围窄,甚至被驳回。
那问题来了:注册商标时,怎么定位产品的分类?别急,咱们一步步拆解。
首先得明白,商标分类不是按我觉得来的,而是依据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这是国际通用的尼斯分类体系,中国也采用这套标准。简单说,就是把所有商品和服务分成45类,其中1到34类是商品,35到45类是服务。比如你卖的是服装,归第25类;开餐馆,属于第43类餐饮服务;做软件开发,可能涉及第9类软件和第42类技术服务。
举个最近的例子。年初有家杭州的初创公司,做智能宠物喂食器,一开始只注册了第9类的电子产品,结果后来发现有人在第11类家用电器用相似商标卖同类产品,根本管不了。为啥?因为智能喂食器虽然带电子功能,但核心用途是喂养宠物,属于家电范畴。他们这才意识到,应该同时注册第9类和第11类,甚至第31类活体动物饲料也可能相关。
所以说,分类不能只看表面功能,得看产品的核心用途和消费者认知。比如同样是杯子,普通水杯是第21类,但如果主打保温功能,可能要加上第11类;如果是印了卡通形象卖给儿童,还得考虑第28类玩具。再比如一款植物蛋白饮料,你以为是第32类非酒精饮料,但如果宣传中强调代餐营养补充,那就可能涉及第5类医用营养品,需要多类布局。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服务类商标的重要性。很多创业者只盯着自己卖的产品,却忘了配套服务。比如你开了个奶茶店,除了第30类的茶饮原料,第43类的餐饮服务必须注册,否则别人开个同名店,你都没法维权。最近深圳就有个案例,一家网红甜品店没注册第35类广告销售,结果被人抢注后反过来告他们侵权线上推广,最后只能花钱和解。
那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第一步,明确产品本质。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卖的是什么?用户主要用来干什么?在市场上大家怎么称呼这类东西?比如空气炸锅,虽然是电子设备,但归第11类厨房电器,而不是第7类机械。
第二步,考虑延伸场景。现在跨界多,产品功能越来越复合。比如一款运动手环,除了第9类科学仪器,如果能测心率、提醒健康,可能涉及第10类医疗器械;如果配套App提供健身课程,第41类教育服务也得考虑。
第三步,关注行业惯例。可以查查同行怎么注册的。打开中国商标网的公开查询系统,搜几个知名品牌,看看他们布局了哪些类别。比如某国产手机品牌,除了第9类手机硬件,还在第38类通讯服务、第42类技术开发大量布局,这就是防御性注册的思路。
最后提醒一点:别贪多,也别漏关键类。有人图省事,一口气注册二三十个类别,成本高不说,还可能因三年未使用被撤销。更合理的做法是核心+防御组合,先保主类,再根据业务规划逐步扩展。
说到底,商标分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得跟着产品走、市场走。就像前阵子爆火的情绪价值类产品解压玩具、助眠香薰,看似分散在不同类别,但只要抓住用户需求的本质,分类自然就清晰了。
所以啊,注册商标不只是填个表格,更像是给品牌画一张身份地图。方向对了,路才不会走偏。
有帮助(191)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