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在讨论起“随身听”这个词的时候,已经不只是回忆青春那么简单了。随着复古风潮的回归,像索尼Walkman这类经典随身听产品又悄悄回到了年轻人的视野中。社交媒体上,有人晒出自己淘来的老式磁带随身听,搭配一盘盘卡带,听着周杰伦、王菲的老歌,仿佛一秒穿越回2000年初。而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一些新兴品牌也开始推出外观复古、功能现代化的“新随身听”,主打情怀与音质,吸引了不少消费者。
这股怀旧热潮背后,其实也藏着一个不少人关心的问题:如果我想做一个类似的产品,甚至注册一个叫“随身听”的品牌,该去哪个类别申请商标呢?毕竟,现在做产品的门槛低了,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可不能落下。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搞清楚“随身听”到底属于哪一类商品。根据中国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商标分类”,电子产品一般归在第9类。这一类主要包括科学、导航、测量、摄影、录音、音响设备等。具体来看,像MP3播放器、便携式音乐播放器、录音笔这些,都明确列在第9类中。而“随身听”作为一种便携式音频播放设备,自然也属于这个范畴。
不过这里有个细节要注意:“随身听”本身是一个通用名称,指的是某一类产品,而不是某个特定品牌。就像“手机”“耳机”一样,这种描述性词汇通常不能直接注册为商标,因为它不具备显著性。换句话说,如果你直接申请“随身听”三个字作为商标,大概率会被驳回。但如果你加上独特的设计、图形,或者组合成一个有辨识度的名字,比如“小听随身”“悦听侠”之类的,那成功注册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了。
最近就有个相关案例挺有意思。2025年底,一家主打复古风格音频设备的新消费品牌,在第9类成功注册了带有“随声听”字样的图文商标。虽然和“随身听”有一字之差,但明显是想借力大众对这个词汇的情感记忆。这也说明,只要巧妙设计,避开通用名称的雷区,还是有机会把“随身听”这个概念融入品牌中的。
除了第9类,还有没有其他需要考虑的类别呢?答案是肯定的。比如,如果你打算开发配套的APP,提供在线音乐下载或播放服务,那就得关注第42类涉及软件开发、技术平台服务等。再比如,如果你想卖周边产品,像耳机、收纳包、定制卡带等,可能还要注册第15类乐器、第28类玩具、娱乐用品甚至第35类零售、电商服务。现在做品牌讲究生态布局,提前把相关类别保护好,能避免日后被别人抢注带来的麻烦。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智能穿戴设备的发展,随身听的形式也在演变。比如有些厂商推出了内置存储、支持蓝牙连接的“无屏”播放器,专为跑步、健身人群设计,可以脱离手机使用。这类产品虽然功能更先进,但核心用途没变,依然属于第9类的保护范围。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查标准也一直在更新,更加注重产品的实际功能而非外观形态。
另外,从消费者角度看,“随身听”这三个字承载的不只是功能,更是一种情感连接。它代表着一个人戴着耳机、沉浸在音乐里的私人时刻。正因如此,哪怕现在人人都用手机听歌,仍有市场愿意为“仪式感”买单。一些文创品牌推出的限量版磁带随身听,售价上千元,居然也能卖断货。这说明,只要产品有温度、有故事,再加上合规的品牌保护,依然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随身听商标注册哪一类?答案很明确:主类别是第9类,尤其是0908群组中的“声音、图像传播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别只盯着名字本身,而是要从品牌整体出发,结合产品形态、使用场景和未来规划,做好多类别布局。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使用过于通用或描述性的词汇,提升商标的独特性和通过率。
说到底,无论是想复刻经典,还是打造新潮产品,保护好自己的品牌都是第一步。在这个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时代,灵感来得快,被模仿得也快。只有早早把商标这件事安排明白,才能安心地把那份关于音乐、关于回忆的情怀,稳稳地传递下去。
有帮助(85)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