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爱吃零食的朋友发现,一些熟悉的品牌名字突然换了个包装,或者干脆在超市货架上“消失”了。有人调侃说:“这年头连薯片都开始‘改名换姓’了?”其实,这背后往往和商标注册有关。尤其是食品类商标,近年来因为抢注、模仿甚至“山寨”事件频发,成了大家关注的焦点。
说到商标注册,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就是注册个名字嘛”,但实际上,这里面门道可多了。尤其是在中国,商标是按类别划分的,总共45大类,每一大类又细分很多小项。而我们日常吃的那些东西从辣条到奶茶,从泡面到蛋糕它们的商标都属于哪一个类别呢?
答案是:大多集中在第29类、第30类和第32类。
先说第29类,这个类别主要涵盖的是加工过的肉类、鱼类、蛋奶制品、腌制食品、干果、食用油等。比如你常吃的火腿肠、卤蛋、腊肉、罐头鱼,还有像牛肉干、猪肉脯这类零食,基本都归在这里。前两年有个新闻挺火:某网红品牌推出一款“自热小火锅”,结果被人举报商标侵权,原因就是对方早在第29类注册了“火锅底料”相关商品。虽然听起来都是吃的,但法律上差一个类别,就可能构成侵权。
再来看第30类,这是食品商标里最热闹的一个类别。它包括了咖啡、茶、糖、米面制品、调味品、糕点、方便食品等等。像螺蛳粉、速食米饭、面包、饼干、巧克力,甚至你早上喝的豆浆粉,都属于这一类。这几年螺蛳粉大火,不少企业都跑去注册“柳州螺蛳粉”相关的商标,结果引发争议。国家知识产权局后来还专门出过公告,提醒公众不要盲目抢注地理标志类名称。这也说明,第30类不仅使用频率高,而且竞争激烈,稍不留神就容易踩坑。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但很重要的类别是第32类,主要是不含酒精的饮料,比如矿泉水、果汁、碳酸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奶茶、苏打水等等。你常喝的气泡水、椰子水、酸梅汤,甚至一些功能性饮品,只要不含酒精,基本都在这个类别。前阵子有个案例:一家新式茶饮品牌准备上市,结果发现核心产品“杨枝甘露”的名字已经被另一家公司注册了第32类商标,最后不得不改名重新推广,白白损失了不少品牌积累。
当然,除了这些主类别,有些食品还会涉及其他类别。比如你开了一家烘焙店,除了卖蛋糕第30类,还提供现场制作服务,那就得考虑第43类餐饮服务。再比如你做的是健康食品,主打“减肥代餐”,那可能还要关注第5类,也就是药品和医用营养品。曾经有家企业生产一种低糖代餐棒,以为只注册第30类就够了,结果被同行用第5类商标告了,理由是宣传中用了“有助于控制血糖”之类的说法,涉嫌跨界宣传医疗效果。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我随便起个名字去注册不就行了?其实没那么简单。首先,商标讲究“在先原则”,谁先提交申请谁就有优先权。其次,还得看有没有近似商标。比如你想注册“脆香米”,结果发现已经有“脆香咪”“脆香蜜”之类的相似名字存在,哪怕不是完全一样,也有可能被驳回。更别提有些“职业抢注人”,专门盯着热门品类下手,注册一堆名字等着转让赚钱。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食品创业者在产品还没上市前,就开始布局商标。有的甚至一口气注册十几个类别,防止别人钻空子。也有聪明的做法,比如把品牌名、产品名、 slogan 都分开注册,形成保护网。像某知名辣条品牌,不仅注册了主商标,连“yyds”“绝绝子”这种网络热词也提前下手,虽然看着有点离谱,但从知识产权角度看,确实是未雨绸缪。
食品商标看似简单,实则复杂。选对类别是第一步,后续的使用规范、续展维护、维权打假也都不能松懈。尤其在这个“颜值即流量、名字定成败”的时代,一个好的商标不仅能帮产品打开市场,还能成为品牌的无形资产。
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一位年轻创业者做了款手工果酱,因为没及时注册第29类商标,刚火起来就被别人抢注,最后花了好几万才买回来。他说:“原来以为做食品只要味道好就行,现在才知道,名字也得‘防着点人’。”这话听着心酸,但也真实。在这个品牌意识越来越强的时代,懂点商标常识,真的不只是大企业的专利,每个爱吃、会吃、还想做好吃的普通人,都应该了解一二。
有帮助(48)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