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开始关注起自己做饭时用的调味品品牌。有人在朋友圈晒出自制辣椒酱的照片,配文说:“准备注册个商标,以后卖出去也算个小事业。”这话一出,底下立马有人问:“调味品商标注册属于几类?”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背后还真有不少门道。
说到调味品,大家日常接触的可不少:酱油、醋、料酒、蚝油、豆瓣酱、鸡精、胡椒粉……这些都属于厨房里的“灵魂担当”。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如果想给自家做的调味品打上品牌、申请商标,可不是随便填个类别就能搞定的。商标分类有一套国际通行的标准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中国也采用这套体系,把商品和服务分成45个类别,调味品主要集中在第30类。
具体来说,第30类主要包括咖啡、茶、糖、米、面粉以及各种调味品。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分类指南,像酱油、醋、味精、香料、五香粉、咖喱粉、火锅底料、复合调味料等,统统归在这个类别里。所以,如果你打算为自家的秘制卤料或者手工辣酱注册商标,第一步就得瞄准第30类。
不过,现实情况往往更复杂。比如,有些人做的不仅是调味料本身,还附带售卖腌制好的小菜或即食调料包。这时候就可能出现跨类注册的情况。像泡菜、腐乳这类发酵食品,虽然和调味有关,但在分类中可能涉及第29类腌渍、干制食品。而如果是做成方便速食产品,比如自热火锅里自带的调料包,那整个产品可能还需要考虑第30类以外的包装食品类别。
这也提醒我们,注册商标不能只看表面用途。去年就有个案例,一位创业者推出了主打“低盐健康”的复合调味料,一开始就只注册了第30类,结果后来发现有人在第31类生鲜农产品抢注了相似名称,导致品牌推广受阻。最后不得不花钱协商转让,耽误了不少时间。所以说,提前做好商标布局,尤其是核心类别和关联类别的双重保护,非常关键。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预制菜和家庭料理包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小众调味品牌开始崭露头角。比如最近在社交平台上火出圈的“潮汕手打沙茶酱”“云南野生菌粉”“西北秘制烧烤料”,不少都是由家庭作坊起步,逐渐走向市场。这些创业者往往对产品很有信心,却容易忽略知识产权保护。等到销量上来、口碑做开了,才发现名字已经被别人抢先注册,这时候再改品牌,损失就大了。
还有一点值得提一下:光注册了类别还不够,选小项也要精准。比如第30类下面有几十个细分项目,写“调味品”太宽泛,审查时可能被认为缺乏明确指向;最好具体到“酱油”“辣椒酱”“调味用香草”这样的条目,这样通过率更高,日后维权也有依据。
当然,也不是所有跟味道有关的东西都归第30类。像食用油属于第29类,盐如果是矿产形态未加工的,反而属于第1类。还有像空气清新剂、蚊香这些闻着有“味道”的日用品,属于第5类或第3类,跟调味完全不搭边。所以千万别凭感觉选类别,否则交了钱也白搭。
回到开头那个想卖自制辣椒酱的朋友,正确的做法是:先查一下有没有相同或近似的已注册商标,避免撞车;然后在第30类中选择“辣椒酱”“调味酱”等相关小项提交申请;如果有计划未来推出配套的腌菜或即食餐包,也可以同步考虑注册第29类作为防御性布局。
如今,越来越多普通人开始重视品牌意识,哪怕只是在家做点特色调料分享给邻居朋友,也希望能有个专属名字。这种变化挺好的,说明大家不仅在乎口味,也开始懂得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毕竟,一个好的名字,配上一份用心调制的味道,才真正称得上是“有温度的品牌”。
说到底,调味品商标注册虽是个技术活,但也没那么高不可攀。搞清楚类别,踏踏实实走流程,再加点前瞻性规划,就能为那份独特的“家常味”穿上一层法律保护的外衣。厨房里的烟火气,也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品牌路。
有帮助(296)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