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朋友打算开一家主打手工果酱的小店,兴致勃勃地开始筹备品牌,结果在注册商标时卡住了:食品类商标那么多类别,到底该选哪个?是只注册果酱相关的,还是把饼干、饮料也一并注册了?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大有讲究。随着越来越多创业者进入食品行业,如何正确选择商标注册类别,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
咱们先说个最近的新闻。2025年底,某网红酸奶品牌因未在“乳制品”第29类中注册核心商标,被另一家公司抢先注册相似名称,导致其新品上市受阻,最后不得不高价回购商标或改名重新推广,损失不小。这件事在业内引起不小震动,也让不少食品创业者意识到:商标注册不是走个形式,选错类别,可能让几年心血打水漂。
那食品商标到底该怎么选类别?首先得明白,中国的商标分类采用的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共45个类别,其中和食品相关的主要是第29、30、31、32、33类这几个。
第29类,主要是腌制、干货、肉蛋奶制品等,比如火腿、腊肠、奶酪、干果、食用油。如果你做的是肉类零食、罐头、冷冻食品,这个类别必须注册。比如最近很火的“自热火锅”,虽然加热方式特别,但物属于方便食品,归在第29类。
第30类是最常见的食品类别之一,涵盖咖啡、茶、糖、米面、调味品、糕点、蜂蜜等。像我们常吃的速溶咖啡、挂面、辣椒酱、月饼,都在这一类。前面提到的手工果酱朋友,如果主打天然无添加果酱,第30类里的“果酱;蜜饯”就是核心类别,必须拿下。同时,如果未来想拓展到燕麦片、代餐粉这类产品,也都在30类范围内,提前布局能避免日后被动。
第31类相对冷门,主要是生鲜农产品,比如新鲜水果、蔬菜、活家禽、未加工的谷物。如果你是农场直供品牌,主打有机蔬菜或生态养殖鸡蛋,那第31类就绕不开。不过大多数加工食品企业可以暂时不考虑。
第32类和第33类则分别对应饮料和酒类。汽水、果汁、功能饮料归第32类;白酒、红酒、啤酒等含酒精饮品归第33类。这里有个常见误区:很多人以为“果汁”在第29或30类,其实非发酵果汁饮料属于第32类。所以如果你做的是瓶装橙汁、气泡水,哪怕配料再天然,也得去32类注册。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我能不能把所有类别全注册一遍,图个安心?理论上可以,叫“全类注册”,但成本高,一般只有大品牌才会这么做。对中小创业者来说,更现实的做法是“核心+防御”策略。
所谓核心类别,就是你现在实际经营的产品所在类别,必须优先注册。防御类别,则是你未来可能拓展的方向,或者容易被他人抢注的关联品类。比如你做手工饼干第30类,虽然现在不卖咖啡,但很多消费者会把饼干和咖啡搭配食用,市场上也常见“饼干+咖啡”组合销售,这时就可以考虑把第30类中的咖啡和第32类的非酒精饮料一并注册,防止别人用相似品牌卖配套产品,蹭你的热度。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包装形式也可能影响类别选择。比如同样是奶茶,如果是粉末状冲剂,属于第30类;如果是即饮瓶装饮料,则归第32类。再比如预制菜,如果是冷冻半成品菜肴,属于第29类;如果是汤料包、调味包,则可能涉及第30类。在注册前一定要明确产品的最终形态和使用方式。
另外,随着新消费趋势兴起,不少跨界产品涌现。比如“咖啡味糖果”既涉及第30类的糖果,又和第32类的咖啡饮料有关联;“低度果酒软糖”可能横跨第29、30、33类。这种情况下,建议根据产品主要属性和消费者认知来判断主类别,并在相关类别做适当防御性注册。
最后提醒一点:商标注册不是一劳永逸的事。品牌发展过程中,产品线可能扩展,市场定位也可能调整。每隔一两年,最好重新评估一次商标布局,及时补充新类别。就像那个酸奶品牌,如果早期多花几千元注册几个关联类别,或许就能避开后来的麻烦。
说到底,选对商标类别,不只是法律合规的问题,更是品牌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它像是一张地图,帮你圈定自己的领地,也提醒你哪里有潜在的竞争。创业不易,从一块果酱到一个品牌,每一步都值得认真对待。
有帮助(253)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