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有个新闻挺火的:一家做奶茶的小品牌,刚在本地火起来没多久,就发现自己的品牌名字被人抢注了商标,而且对方还反过来要求他们停止使用。这事儿一出,不少创业者都坐不住了辛辛苦苦打出来的招牌,怎么还没捂热就被别人“截胡”了?
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很多初创企业容易忽视的问题:商标注册的全类别保护。
很多人以为,注册个商标就是去工商局走个流程,交点钱,拿个证,万事大吉。但现实远没有这么简单。商标注册不是“注册一个就行”,而是得考虑“全类别”布局。什么叫全类别?简单说,就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里的45个类别,从第1类化工原料到第45类法律服务,全都注册一遍。听起来有点夸张,但对一些有长远规划的品牌来说,这步棋非走不可。
举个例子,前几年特别火的“元气森林”,一开始主打的是饮料,按理说注册第32类饮料类就够了。但他们很早就意识到品牌未来的延展性,不仅注册了饮料相关类别,还把食品、餐饮服务、甚至服装、玩具等类别也一并拿下。后来他们推出周边产品、联名款,甚至开线下店时,完全不用担心被别人抢注或侵权。这就是提前布局的好处。
再看另一个反面教材。某网红小吃品牌,靠一款特色肉夹馍迅速走红,结果因为只注册了第30类方便食品,没顾上第43类餐饮服务,被外地一家餐厅抢先注册。对方不仅开了同名连锁店,还拿着商标权起诉原品牌侵权。最后原品牌虽然通过法律途径维权成功,但过程耗时耗力,品牌形象也受损严重。
这些案例说明了一个道理:今天的品牌,不再只是卖一个产品,而是在打造一种生活方式。消费者看到“喜茶”,想到的不只是奶茶,还有周边、快闪店、联名服饰;看到“三顿半”,也不只是咖啡,更是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一旦品牌有了这样的势能,跨品类扩张几乎是必然的。如果前期没做好全类别保护,等于把未来的路自己堵死了。
可能有人会问:我一个小店,刚起步,哪有必要花那么多钱注册45个类别?确实,全类别注册成本不低,官费加上代理费,少说也得上万元。对小微企业来说,这笔钱不是小数目。但问题在于,你得算长远账。
首先,商标注册讲究“申请在先”原则。谁先提交,谁就有优先权。你不注册,不代表别人不会盯上你的名字。尤其是那些专门做商标囤积的公司,专门盯着有潜力的新品牌下手,注册后等着你上门谈转让,开口就是几万甚至几十万。与其到时候花大价钱买回来,不如一开始就防患于未然。
其次,全类别注册并不意味着每个类别都要马上用。商标法允许“三年不使用撤销”,但只要你有实际使用或合理使用的意图,就可以维持权利。更重要的是,注册本身是一种防御手段。比如你做护肤品,注册第3类没问题,但第5类医药用品、第35类广告销售、第44类美容服务也建议同步注册,防止别人搭便车。
当然,也不是所有企业都必须一步到位注册全类别。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灵活处理。初期可以先注册核心类别,等品牌有一定影响力后,再逐步补充其他类别。但关键是要有这个意识,别等到被人抢注了才后悔。
最近还有个趋势值得注意:随着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兴起,越来越多品牌开始跨界。一个做美妆的博主,可能突然推出自有服装线;一个健身教练,也可能顺势发售营养品。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提前在相关类别注册商标,很容易陷入被动。
说到底,商标不只是一个名字,它是品牌的身份证,是消费者的记忆锚点,更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全类别注册,本质上是一种品牌护城河的建设。它不一定天天用得上,但一旦需要,就能救命。
所以,无论是创业新手还是成熟企业,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商标策略。别让一时的节省,换来日后的麻烦。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名字值千金。
有帮助(104)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