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米粉”这个词的商标注册问题在网上引起了不少讨论。不少人开餐饮店、做预包装食品,想注册“某某米粉”当品牌名,结果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有人申请被驳回,有人被告知类别太多搞不清楚,还有人干脆花了钱却拿不到商标证。那么,“米粉”到底该注册哪一类?背后又有哪些门道?
先说个最近的例子。今年年初,湖南一家做预制菜的企业想把“湘西米粉”注册成商标,结果国家知识产权局给出的回复是:缺乏显著性,容易被认为是通用名称,不予通过。这下可让企业犯了难明明自家产品在当地小有名气,怎么连个名字都保不住?
其实,这类情况并不少见。我们平时吃的米粉,无论是桂林米粉、常德牛肉粉,还是江西拌粉、云南米线,本质上都是以大米为原料制成的条状或丝状主食。正因为太常见,太普遍,“米粉”这两个字在法律上很容易被认定为商品的通用名称,就像“包子”“馒头”“面条”一样,不能随便被某一家独占。
但话说回来,不能注册“米粉”两个字,并不代表你不能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关键是怎么注册、注册在哪一类。
根据我国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常说的“商标分类”,和米粉相关的类别主要集中在第29类、第30类和第43类。
第29类主要是加工过的食品,比如肉制品、蛋品、腌制食品等。如果你卖的是真空包装的即食米粉、配好调料包的速食装,或者加入了肉类、蔬菜的组合装,那这一类就必须注册。尤其是现在预制菜火了,很多商家把地方特色米粉做成礼盒装、电商爆款,第29类就是保护产品的“第一道防线”。
第30类更贴近日常理解,包括面粉制品、调味品、方便面、米粉、粉丝等。这里要特别注意:虽然“米粉”明确列在第30类里,但直接用“米粉”作为商标名称很难通过。比如你起名叫“老张米粉”,大概率会被认为只是描述了商品种类,缺乏识别度。但如果叫“辣掌柜”“湘遇记”“米小匠”这种有创意、能让人记住的名字,再配上独特的字体或图形设计,通过率就高多了。
第43类则是服务类,适用于餐厅、外卖、食品连锁加盟等。如果你开了一家米粉店,主打堂食或配送服务,那第43类必须拿下。不然别人就算不卖同样的产品,也能开个“同名店”抢你客流。现实中就有过案例:A老板开了家“刘三姐米粉”连锁店,做了几年口碑不错,结果B公司在外地注册了相同名字的第43类商标,反过来告A侵权,最后闹得对簿公堂。
所以聪明的做法是“全类布局”。像一些知名品牌,比如“螺霸王”“好欢螺”,不仅注册了第29、30、43类,甚至连第35类广告销售、第31类生鲜大米也一并保护起来,防止被人钻空子。
当然,不是每个小商户都有预算注册十几个类别。这时候建议优先考虑第30类和第43类,一个是产品本身,一个是经营服务,这两块守住了,基本盘就稳了。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地域特色。像“柳州螺蛳粉”“衡阳鱼粉”这些已经被列入地理标志的产品,个人是不能再单独注册的。它们属于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只有当地符合条件的企业才能使用。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外地商家打着“正宗柳州味”却被警告下架的原因不是味道不对,是名字用了不该用的标识。
回到开头的问题:米粉商标注册哪一类?答案不是单一的,而是要看你怎么卖、卖给谁。是卖袋装产品?选第29、30类。是开实体店?加第43类。想做大品牌?多类注册早布局。
更重要的是,别光盯着“米粉”两个字。消费者记住的从来不是一个品类名,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故事的品牌。你叫“巷子深米粉”也好,“阿婆手作”也罢,只要品质过硬、名字独特,哪怕不用“米粉”二字,照样能火出圈。
说到底,商标的本质是区分来源,而不是垄断名字。与其纠结能不能注册“米粉”,不如想想怎么做出让人一口难忘的味道。毕竟,再好的商标,也比不上顾客吃完后那句:“这家粉,真香。”
有帮助(78)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