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创业朋友在后台私信我:开个奶茶店,商标该注册哪几类?做电商卖护肤品,是不是只注册第3类就够了?还有人说,注册商标就是走个流程,随便选几个类别就行其实真不是这么回事。一个不小心,可能花了几千块,最后发现核心业务根本没保护到位,别人照样能用你的品牌名卖同类产品。这事儿,还真得认真对待。
说到商标分类,咱们国家采用的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尼斯分类”,一共45个大类,1到34类是商品,35到45类是服务。听起来挺复杂,但其实只要抓住几个关键点,选对类别就没那么难。
先说个最近的新闻。今年初,某网红茶饮品牌因为早期只注册了第30类茶饮料,结果被另一家公司抢注了第32类非酒精饮料,导致自己在瓶装饮品上线时差点没法用原品牌。虽然最后通过异议程序拿回来了,但折腾了半年多,耽误了新品上市节奏。这事儿一出,很多创业者才意识到:原来不同类别的饮料,法律上是“陌生人”。
所以,第一步要搞清楚:你的产品到底属于哪个“坑”。比如同样是吃的,面包属于第30类,矿泉水属于第32类,火锅底料归第29类别看都是吃的,分属不同类别,保护范围完全不同。如果你开餐厅,除了第43类餐饮服务,还得考虑第30类的调味料、第29类的预制菜,甚至第35类的外卖平台加盟,这些都可能是你未来的业务延伸。
再说说服务类。很多人觉得我只做线下教学,注册第41类教育服务就够了。但如果以后想出教材、卖课程U盘,那第16类印刷品、第9类电子出版物也得安排上。前阵子有位瑜伽教练注册了品牌,只选了第41类,后来发现有人在卖同名瑜伽垫,气得不行其实人家卖的是第28类体育用品,压根不在她保护范围内。
这里有个实用建议:核心类别必须注册,相关类别尽量覆盖,防御类别可以观望。什么叫核心类别?就是你现在正在做的、直接关联产品或服务的那一类。比如你是做手机的,第9类电子产品跑不掉;开美容院,第44类医疗美容服务是重点。
相关类别呢?是你未来可能拓展的方向。比如你今天卖面膜,主攻第3类化妆品,但以后要做美容仪器,就得加上第10类医疗器械;如果还想开连锁店,第35类特许经营也得提前布局。别等生意做大了才发现品牌被别人“卡脖子”。
至于防御性注册,像一些大公司把商标在几十个类别全注册一遍,普通创业者没必要跟风。毕竟成本摆在那儿,一个类别现在快一千块,全类注册下来好几万,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但如果你的品牌名字比较通用,比如叫“小森林”“阳光里”这种容易被抢注的,适当在无关类别比如第1类化工、第12类汽车上防御一下,也能防止被人恶意囤积。
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第35类。这个类别听着抽象,其实就是“替他人推销”“电商平台服务”“广告宣传”这些。哪怕你是个实体店老板,只要挂了线上店铺、做了推广引流,这一类就绕不开。去年有家手工饰品店没注册第35类,结果有人在电商平台用相同名字开店卖仿品,维权时特别被动因为对方确实没卖实物侵权,但在推广行为上蹭了品牌热度。
另外提醒一句,商标是按类别保护的,跨类不自动延展。也就是说,你在第25类注册了服装类“星辰”,别人照样能在第18类注册箱包类“星辰”。除非你的品牌已经具备一定知名度,能主张跨类保护,否则很难拦住。
那怎么判断自己该注册哪些类?最简单的办法是:打开淘宝或美团,搜一下你的品牌名,看看别人在哪些类目下用了相似的名字;再查查同行大品牌的商标布局,参考他们的注册策略。也可以找专业代理机构做个“商标检索+类别分析”,花几百块做个全面评估,比事后补救划算多了。
总之,商标分类不是填空题,而是战略题。选得好,品牌走得稳;选不好,可能从起点就埋了雷。别等到被人抢注了才后悔那时候,花钱都不一定能买回原本属于你的名字。
有帮助(78)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