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关注食品行业的朋友都在讨论一个有趣的话题:有人想开一家主打芒果甜品的小店,名字叫“芒果贝”,结果去申请商标时才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尤其是当看到别人已经注册了类似名称,心里难免嘀咕:这名字还能不能用?到底该注册哪一类?
其实,“芒果贝”这个名字听起来挺可爱,既有水果的清新感,又带点萌萌的日式风格,适合做甜品、饮品甚至零食品牌。但要真正把品牌立起来,第一步就是把商标搞定。而商标注册可不是随便填个名字交钱就行,得搞清楚类别。
咱们先说说商标分类的基本常识。目前我国采用的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一共45个类别,其中1到34类是商品类,35到45是服务类。比如你卖的是实物产品,像饮料、糖果、糕点,就得在对应的商品类别里注册;如果你是开甜品店、提供餐饮服务,那还得考虑服务类。
具体到“芒果贝”这个名字,如果主打的是芒果味的贝果、蛋糕、布丁这类甜点,那核心类别应该是第30类主要包括咖啡、茶、糖、米、面粉、糕点、甜食等。这一类是食品类创业者最容易忽略也最关键的类别之一。比如“喜茶”“奈雪的茶”这些品牌,早在早期就牢牢把控了第30类中的相关子项。
但光注册第30类还不够。假如你以后还想推出瓶装芒果果汁、气泡水或者果酱,“饮料”属于第32类,“果酱、蜜饯”则可能涉及第29类。有些聪明的品牌主会提前布局,把周边可能拓展的产品类别都注册了,防止日后被别人抢注,导致自己想推新品时反而被告侵权。
再说服务端。如果你计划开实体店或做连锁加盟,第43类就绕不开这是餐饮住宿服务的核心类别,包括咖啡馆、餐馆、外卖服务等。像“一点点”“CoCo都可”这类奶茶品牌,不仅注册了第30类和第32类,也在第43类做了全面保护。
有意思的是,最近就有新闻提到,某网红甜品品牌因为早期只注册了产品类商标,没及时布局服务类,结果在外地开店时发现已有同名餐饮店抢先注册了第43类商标,最后不得不改名或支付高额授权费,白白损失了品牌积累的口碑。
还有一点很多人容易忽略:第35类。这个类别听着有点抽象,其实是“广告销售、电商平台、连锁加盟”等商业运营相关的服务。如果你打算做线上销售、开网店、发展代理,这一类也建议注册。否则将来在淘宝、抖音上推广“芒果贝”时,可能会遇到平台拦截或被投诉的风险。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我是不是要把所有类别全注册一遍?理论上可以,叫“全类注册”,很多大品牌都是这么干的,比如农夫山泉、三只松鼠。但对于初创小店来说,成本太高,没必要。更实际的做法是“核心+防御”策略:先把第29、30、32、43这几类重点注册,再根据业务规划适当延伸。
顺便提一嘴,最近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在优化商标审查流程,对“恶意囤积”“傍名牌”等行为加强了监管。这意味着现在注册商标虽然审核更严,但一旦通过,含金量也更高。与其投机取巧用擦边名字,不如老老实实打造自己的品牌。
回到“芒果贝”这个案例,综合来看,最稳妥的做法是:
- 第30类:糕点、甜点、贝果、调味酱如果自制芒果酱
- 第32类:果汁饮料、风味水、无酒精饮品
- 第43类:餐饮服务、甜品店、外卖
- 第35类:线上零售、加盟招商如有计划
当然,最终还得查一下商标数据库,确认“芒果贝”在这些类别是否已被注册。有时候即使名字一样,只要不在同类商品上使用,也不一定构成侵权。但为了避免麻烦,最好还是选个独特一点的名字,或者加个图形设计形成组合商标,提高通过率。
说到底,起名字只是第一步,真正的品牌建设是一场长跑。一个好名字能让人记住,但能让顾客回头的,永远是味道、服务和信任。商标注册看似是法律程序,实则是品牌意识的体现。早点规划,少走弯路,才能让“芒果贝”这样的小创意,慢慢长成让人惦记的大味道。
有帮助(59)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