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创业的朋友都在聊起一个看似简单却特别关键的问题:注册商标到底该怎么选类别?有人开奶茶店,结果被人告侵权;有人做线上课程,一不留神发现自己的品牌名早被别人注册了。这背后,其实都跟“商标分类”这个基础但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有关。
咱们先说个新闻。2025年底,一家主打国风服饰的小众品牌“云裳集”突然收到律师函,说他们使用的商标和某服装大厂在第25类服装鞋帽注册的名称高度相似,涉嫌侵权。而“云裳集”的创始人一脸懵他们明明只在文创产品上用这个名字,压根没想到还得考虑服装类的注册。最后花了好几个月协商、改名、重新设计包装,损失不小。这件事在小红书和微博上还引发了一波讨论:原来商标不是随便起个名字就能用的,更不是注册一次就万事大吉。
那商标到底是怎么分类的呢?其实,全球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尼斯分类”。目前这个分类体系已经更新到第11版,把所有商品和服务分成了45个大类前34类是商品,后11类是服务。比如你卖的是手机,属于第9类;开餐馆,是第43类;做美容美发,归到第44类;就连婚庆策划、法律咨询这些服务,也都有对应的类别。
举个接地气的例子:如果你开一家咖啡馆,你以为注册一个“咖啡”相关的商标就够了?错。你得至少考虑三类:第30类里的咖啡、茶、调味品;第43类的餐饮服务;如果还卖杯子、帆布包这类周边,可能还得注册第21类的厨房用具或第18类的箱包。不然,哪天别人拿你的品牌名去卖杯子,你还真不一定能拦得住。
再比如最近挺火的“情绪疗愈”赛道。不少人开始做冥想课程、心理陪伴服务,这类业务属于第41类教育、培训、娱乐服务。但如果顺带开发了助眠香薰、减压玩具,那又得扩展到第3类化妆品、第28类玩具。不提前布局,等产品火了再补救,很可能已经被抢注了。
很多人觉得,我一个小店,没必要搞得这么复杂。可现实是,商标分类就像盖房子的地基,一开始没打牢,后期再想加层,成本高不说,还可能根本加不了。前几年有个网红螺蛳粉品牌,火了之后想推出速食火锅,结果发现第30类里“方便食品”这块早被同行注册了,最后只能换个副品牌,白白浪费前期积累的品牌认知。
还有个误区是:同一个名字,在不同类别可以同时存在。比如“苹果”,一边是大家熟知的手机品牌第9类,另一边也有水果销售商注册在第31类。只要不造成消费者混淆,法律是允许的。所以,大公司为什么总爱“全类注册”?不是钱多烧的,而是为了防止别人蹭热度,也是为未来业务留余地。
那普通人怎么操作才稳妥?首先,搞清楚自己当前做什么、未来可能拓展什么。比如你现在做烘焙,主攻第30类,但如果以后想开线下体验课,就得加上第41类;要是还想出 cookbook 或周边,第16类印刷品、第21类餐具也得看看。其次,别光盯着热门类别,有些边缘类目反而容易被忽略。比如做宠物食品的,除了第31类,第44类里的“宠物养护服务”也值得留意万一以后开宠物SPA呢?
另外,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已经开放了免费查询系统,输入关键词就能看到哪些类别已被注册。建议创业者花半小时认真查一遍,比事后花几万请律师划算多了。实在拿不准,找专业代理机构咨询也不贵,一顿饭钱就能避开大坑。
说到底,商标分类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而是商业思维的一部分。它提醒我们:品牌从第一天起,就得有长远眼光。名字起得再诗意,传播做得再猛,地基不稳,风一吹就散。与其等到被投诉才慌忙应对,不如一开始就踏踏实实把类别理清楚。
最近杭州有家新锐茶饮品牌,刚成立就一口气注册了6个相关类别,连未来可能做的茶具、联名服饰都提前布局了。创始人说:“我们不指望马上用上,但不想将来被自己困住。”这话听着朴素,其实挺有远见。做生意是长跑,商标这件小事,往往藏着决定成败的大逻辑。
有帮助(96)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