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教育行业又掀起了一波创业和品牌升级的小高潮。打开朋友圈,时不时能看到谁谁谁开了线上课程、谁谁谁做了儿童启蒙APP,甚至还有人把国学诵读做成了短视频IP。热闹归热闹,但不少人在起步阶段就卡在一个看似不起眼却极其关键的问题上:注册商标到底该选哪个类别?
这个问题听起来挺专业,其实跟咱们平时吃饭点菜有点像菜单上有几十道菜,你得知道哪几道是必点的,不然可能钱花了,饭还没吃饱。
先说个最近的例子。今年年初,一家主打“亲子阅读”的初创公司被同行投诉侵权,原因就是对方早在两年前就注册了第41类“教育服务”下的相关商标。这家新公司虽然课程做得不错,用户反馈也好,但因为没提前布局商标,最后不得不改名、换LOGO,前期的品牌投入几乎打了水漂。这事在业内传开后,不少教育创业者才意识到:原来光有好不够,还得先把“名字”保护好。
那教育行业到底该注册哪些类别?核心答案是:以第41类为主,其他类别为辅,按业务实际扩展。
第41类是教育行业的“主战场”,涵盖范围很广,比如学校教育、在线课程、技能培训、夏令营、语言教学等等。只要你提供的服务是“教人东西”,基本都落在这一类。比如你开个美术培训班,或者做个教成年人学Excel的网课平台,注册第41类就是刚需。这是第一步,不能省。
但问题来了,现在很多教育机构不只做课程,还卖周边产品。比如有的英语启蒙品牌,除了线上课,还出绘本、点读笔、单词卡片;有的编程教育公司,顺便卖教学机器人套件。这时候,光注册第41类就不够用了。
举个例子,去年有个做幼儿科学实验盒的品牌火了,家长一边买盒子,一边看配套视频课。他们一开始只注册了第41类教育服务,结果发现有人抢注了他们在盒子包装上使用的品牌名,类别是第28类玩具。后来打官司费时费力,差点影响新品上市。这说明什么?当你卖的是“实物”,就得考虑商品类别的注册。
常见的延伸类别有几个:
- 第9类:主要覆盖电子类产品,比如教育类APP、学习软件、电子题库、智能学习设备等。如果你开发了一个背单词的APP,或者用AR技术做互动教材,这一类必须注册。
- 第16类:纸质教材、练习册、文具、儿童读物等。很多知识付费品牌出书、卖讲义,这个类别就很重要。
- 第28类:教具、益智玩具、拼图、儿童游戏设备。像乐高式编程积木、数学思维桌游这类产品,就得靠这一类保护。
- 第35类:很多人容易忽略,但它其实很关键。它管的是“商业运营、广告推广、线上店铺”。比如你在抖音开店卖课程、在小红书做品牌推广,甚至雇销售团队招生,都属于这一类的服务范围。不注册,别人可能用你的名字开招生代理,你还告不了他。
- 第42类:如果是科技型教育公司,比如做AI批改作业系统、智能排课平台,涉及软件开发和技术支持,这一类也建议加上。
所以,选择类别不能“一刀切”。你是纯做的讲师,可能重点在第41类+第35类;你是做硬件+课程结合的,就得把第9类、第28类也安排上;如果你打算出书、卖资料,第16类不能少。
另外提醒一点:现在跨类保护意识越来越强。有些聪明的品牌,哪怕暂时不做某类产品,也会提前注册防御性商标。比如一个专注K12辅导的机构,顺手把第25类服装也注册了,防止以后有人拿它的名字去做校服、文化衫,造成混淆。
最后给几个实用建议:
1. 先核心,后扩展。起步阶段资金有限,优先注册第41类,再根据产品线逐步补充。
2. 查重一定要做。提交前去中国商标网查一下,别辛辛苦苦做 branding,结果发现名字早被人注册了。
3. 找专业代理机构。商标分类有讲究,自己查容易漏,花点钱请专业人士把关,省心又避坑。
说到底,注册商标不是形式主义,而是对品牌最基础的保护。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得牢,上面才能越盖越高。教育是个长期事业,别让一个小小的商标问题,绊住了往前走的脚步。
有帮助(184)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