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鸡面又火了一把。不是因为它变得更辣了,而是因为“火鸡面”这三个字背后的商标归属问题悄悄上了热搜。有网友发现,在某电商平台搜索“火鸡面”,跳出来的品牌五花八门,有叫“三养火鸡面”的,也有各种打着“火鸡面”旗号的仿制品。这让不少人开始好奇:这么火的一个词,到底能不能注册成商标?如果能,又该注册在哪个类别?
其实,“火鸡面”这个词乍一听像是某种具体品牌的名称,但它本质上更像是一种食品的通俗叫法。就像“螺蛳粉”“热干面”一样,它描述的是一种具有特定风味或起源的方便面品类。而根据我国商标法的规定,直接表示商品质量、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的词汇,通常不能作为商标注册尤其是当这些词已经变成大众通用称呼的时候。
拿“火鸡面”来说,它的名字来源于韩语“불닭볶음면”buldak bokkeum myeon,直译是“辣炒鸡丁面”,因为“bul”在韩语里是“火”的意思,加上鸡肉元素,被中文消费者形象地称为“火鸡面”。这个名字最初和韩国三养Samyang食品公司推出的辣味方便面紧密绑定。2012年,三养推出了这款以极度辛辣著称的产品,迅速风靡全球,尤其在中国年轻人群体中掀起一股“挑战火鸡面”的热潮。
随着热度上升,不少国内企业也想分一杯羹。于是市面上出现了大量包装类似、口味模仿甚至直接标注“火鸡面”的产品。这时候问题就来了:三养能不能把“火鸡面”注册成自己的专属商标?
从公开的中国商标网信息来看,三养公司确实尝试过注册“火鸡面”相关商标,但多数申请被驳回或处于无效状态。原因很简单“火鸡面”已经被广泛认为是某一类辣味方便面的通用名称,缺乏显著性。换句话说,消费者看到“火鸡面”,想到的不是某个特定品牌,而是一类又辣又刺激的速食面。这种情况下,法律不会允许某一家企业垄断这个词汇。
那么,如果一家企业真想做火鸡面生意,该怎么保护自己的品牌呢?答案是:注册相关类别中的具体品牌名,而不是试图独占“火鸡面”三个字。
按照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方便面属于第30类,具体包括“面条、意面、方便面、调味品”等。企业如果要注册与火鸡面相关的商标,应重点布局第30类中的3008群组即米、面粉制品。比如,“三养”成功注册了“삼양 BULDAK”以及图形商标,虽然没能拿下纯中文的“火鸡面”,但通过组合商标和外文标识,依然建立了较强的品牌识别度。
考虑到火鸡面的消费场景,一些企业还会在第29类肉类、蛋类制品,可能涉及配料包中的鸡肉、第35类广告销售、电商零售进行防御性注册,防止他人蹭热度。比如某国产辣味食品品牌就注册了“火辣鸡面”“烈焰鸡面”等近似名称,既避开了通用词风险,又能形成品牌矩阵。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国潮兴起,不少本土品牌也开始推出自己的“中式火鸡面”。比如有的用贵州辣椒、四川豆瓣重新调制辣酱包,打出“中国版火鸡面”的概念;还有的结合地方特色,推出“重庆小面风味火鸡面”“兰州拉面辣拌面”等创新产品。这类做法不仅规避了商标争议,反而激发了更多消费兴趣。
说到底,“火鸡面”能不能注册,关键不在“能不能”,而在“怎么用”。一个词一旦进入公共语境,成为大众对某类产品的共同认知,它就很难再被私有化。但这并不妨碍企业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故事。就像当年“优盘”曾是朗科科技的注册商标,后来因泛化使用失去专用权,但朗科依然靠技术积累站稳脚跟。
如今走在超市货架前,你可能会看到十几种不同包装的“火鸡面”,它们辣度不同、配料各异,有的甚至根本不含鸡肉。但正是这种多样性,说明市场在自发调节消费者认的不只是名字,更是口感、品质和信任感。
所以,与其纠结“火鸡面”能不能注册,不如想想怎么做出让人一口记住的味道。毕竟,真正的品牌,从来不是靠一个名字撑起来的。
有帮助(216)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