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创业的朋友都在聊起注册商标的事。有人刚开了家奶茶店,想给品牌起个响亮的名字;也有人做起了原创设计,担心自己的图案被别人抢先注册。大家聊着聊着,总会提到两个词:“商标分类”和“商标种类”。听起来好像差不多,其实差别可不小。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两个概念,顺便结合点最近的新闻,帮你理清思路。
先说说“商标种类”。这个比较好理解,指的是商标长什么样、用什么形式表达。比如你看到一个标志,可能是文字、图形,也可能是声音、颜色,甚至是一个三维立体的形状。这些都是不同的商标种类。
最常见的当然是文字商标,像“农夫山泉”“喜茶”这些,直接用汉字或字母组成名字,简单明了。还有一类是图形商标,比如耐克那个勾,苹果公司那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不用一个字,一看就知道是谁。这几年,随着品牌玩法越来越多,非传统类型的商标也越来越常见。比如支付宝的“叮”声,就被注册成了声音商标;还有一些大牌用特定的颜色组合,比如蒂芙尼蓝,也被保护起来。2025年就有媒体报道,国内一家新能源车企成功注册了车辆启动时的独特音效作为声音商标,算是走在了创新前沿。
这些不同形式的商标,本质上都是为了让人一眼或者一听就能认出你是谁。它们的区别在于表现方式,而不是用途。所以,“种类”讲的是“长得什么样”。
那“分类”又是啥呢?这就得说到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了听着挺官方,其实就是国际上统一的一套标准,把所有能卖的东西和服务分成45大类。比如第25类是衣服鞋帽,第30类是咖啡茶点,第35类是广告销售,第9类是电子产品……每开一家公司、做一个品牌,都得先搞清楚自己属于哪一类,然后在对应的类别上去申请注册。
很多人在这儿栽过跟头。比如你开了一家咖啡馆,只注册了第43类餐饮服务,但没注册第30类咖啡、茶等商品,结果别人把你品牌名拿去生产挂耳咖啡,堂而皇之地卖,你还不能轻易阻止。这不是瞎扯吗?可现实就这么发生过。去年就有个网红茶饮品牌吃了这个亏,因为早期没全类注册,被人抢注了周边产品类别的商标,后来打官司费了好大劲才拿回来。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创业者意识到,商标分类不是随便选一类就行,而是要根据业务范围“多点布局”。尤其是做互联网、文创、新零售这些跨界生意的,往往得同时注册好几个类别。比如一个做智能手表的品牌,除了第9类电子产品,还得考虑第14类钟表、第35类电商销售、第42类软件开发等等,不然以后扩展业务容易被卡脖子。
说到这里,你可能发现了:商标种类关注的是“形式”,商标分类关注的是“领域”。一个是“长什么样”,一个是“用在哪儿”。两者不冲突,反而得搭配使用。比如你设计了一个熊猫形象做宠物食品品牌,那就要以图形商标的形式,在第31类动物饲料甚至第29类肉蛋奶制品上提交申请。
另外提醒一句,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商标审查越来越严。去年开始,明显加强了对“恶意囤积”“傍名牌”行为的打击。有些人一口气注册几十个近似商标,就想等着别人来买,这种操作现在基本行不通了。真正做品牌的,还是得踏踏实实把分类搞清楚,按需注册,别图省事。
还有一个趋势值得留意:随着直播带货、知识付费兴起,很多个人IP也开始重视商标保护。比如一些知名博主,不仅注册了自己的名字,还把口头禅、标志性动作都尝试申请商标。虽然不是每个都能通过,但至少说明大家的品牌意识在提升。
总之,不管是开店做生意,还是做创品牌,商标都不是小事。搞明白“种类”和“分类”,就像开车前先学会看仪表盘和交通标线一样,看似基础,却决定你能走多远。别等到名字火了、图案红了,才发现早就被人抢注了,那时候再补救,代价可就大了。
品牌这东西,一开始可能只是个名字、一个图案,但慢慢就成了信任、成了口碑。好好保护它,其实是对自己心血最大的尊重。
有帮助(255)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