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创业者和小微企业主都在讨论一个话题:注册商标到底该怎么选类别?有人花了钱却没注册对类,结果产品一上线就被投诉侵权;也有人图省事只注册了一个类别,后来品牌火了,想扩展业务却发现别的公司已经把相关类别抢先注册了。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真要碰上了,确实挺闹心。
其实,商标注册并不是随便填个名字、交点钱就完事的。它背后有一套完整的分类体系国际商标分类Nice分类,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个标准,中国也不例外。这套体系把商品和服务分成45个类别,其中1到34类是商品,35到45类是服务。每个类别下还有更细的子类,比如第25类是服装鞋帽,第30类是咖啡茶糖,第35类则是广告销售相关的服务。
举个例子,你开了一家奶茶店,光注册第30类茶饮可能还不够。如果你还打算在线上开店、做外卖推广,那第35类的“广告宣传”“电商平台服务”也得考虑进去。不然,别人虽然卖不了你的奶茶,却可以在广告或电商平台上用相似的名字抢流量,这就很被动了。
最近有个新闻挺有代表性。一家新兴的国潮咖啡品牌,在初期只注册了第30类的咖啡类商品,结果等他们推出自有品牌的保温杯和帆布袋做周边时,发现“咖啡器具”所在的第21类已经被另一家公司注册了相同名称。虽然对方没实际经营,但就是卡着不转让,搞得他们后续衍生品开发受阻,最后只能改名或者花高价协商,白白多花了一笔冤枉钱。
所以说,选对类别,其实是品牌保护的第一步。很多新手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盯着自己当前卖的东西,没为将来留余地。比如你现在做的是宠物食品第31类,但以后想开宠物美容店第44类或做宠物用品电商第35类,这些都得提前布局。商标注册讲究“先到先得”,一旦被抢注,维权成本高不说,还可能被迫改名,多年积累的品牌认知一下子就打了折扣。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点:跨类保护。有些知名品牌,比如“小米”“华为”,几乎把所有45个类别都注册了个遍。这不是浪费钱,而是防止别人在不同领域“蹭名”。你想啊,如果有人在第5类药品上注册个“小米感冒灵”,哪怕跟手机没关系,也会让消费者产生混淆,影响品牌形象。所以大公司通常会做全类注册,小企业虽然没必要这么铺张,但核心类别+关联类别一定要覆盖到。
那具体怎么判断该注册哪些类别呢?有几个实用建议:
第一,先明确自己的主营业务。比如你是做手工巧克力的,那第30类食品肯定是核心。但如果巧克力包装特别精美,还打算单独卖礼盒设计,那第16类纸制品、包装也得考虑。
第二,看上下游和延伸服务。比如你是个独立设计师,做了自己的服装品牌第25类,同时还在社交平台接穿搭咨询第35类、开线上课程第41类,这些服务类也要同步注册,避免别人用你的名字开培训班误导客户。
第三,参考同行怎么做。去中国商标网查一查同类品牌的注册情况,看看他们都布局了哪些类别。不是照搬,而是借鉴思路。比如近年火起来的一些新茶饮品牌,除了饮品类,普遍都会注册第43类餐饮服务和第35类加盟管理,说明他们早就为连锁扩张做好了准备。
另外提醒一点,商标注册不是一锤子买卖。随着业务发展,可能需要追加注册。比如从线下转线上,就得补第9类APP软件或第42类技术服务。还有,如果未来想出口海外,不同国家的分类虽大体一致,但细节略有差异,最好提前了解目标市场的规定。
总之,注册商标不是走流程,而是为品牌筑一道护城河。类别选得好,不仅能防止被抄、被蹭,还能为日后发展铺路。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一开始就规划清楚。毕竟,名字是一个品牌最值钱的资产,保护它,就是保护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
有帮助(192)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