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商标注册的话题又悄悄上了不少人的热搜。不是因为谁抢注了“蜜雪冰城”这种网红品牌,而是因为一位普通创业者在申请商标时,发现自己辛辛苦苦设计的品牌名,居然已经被别人抢先一步注册了。他一脸懵地在社交媒体上吐槽:“我这名字想了三个月,还专门查了字典找生僻字,怎么还是撞车了?”评论区立刻炸了锅,不少人纷纷表示“我也经历过”。
其实,这种情况并不稀奇。在商业世界里,“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申请注册相同或近似商标”的现象屡见不鲜。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品牌卖的东西差不多,名字或标识又长得挺像,这就容易踩到商标法的“雷区”。比如你开个奶茶店叫“茶小满”,结果发现早就有个卖果茶的叫“茶小蛮”,字体、配色都差不多,消费者一不留神就搞混了这种情况下,后注册的一方很可能被认定为侵权。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数据,2025年我国商标申请量依然保持高位运行,全年商标注册申请超过700万件。这意味着,每分钟都有几十个新商标诞生。在这么卷的环境下,想取个既好记又没被注册的名字,简直比抢演唱会门票还难。
更让人头疼的是,有些企业或个人专门盯着热门行业“捡漏”。比如前几年“元宇宙”概念火了,一堆人跑去注册“元宇宙+”相关的商标;后来“预制菜”成了风口,又有人迅速把“舌尖速味”“家厨快享”这类名字收入囊中。这些人不一定是真要做生意,而是等着真正想创业的人上门谈转让,靠“商标囤积”赚钱。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强了对恶意注册的打击,但钻空子的现象依然存在。
当然,也有些情况是“无心之失”。比如两位创业者同时看中“山野食光”这个名字,一个做手工饼干,一个做户外露营餐盒。表面上看品类不同,但如果后者的产品经常出现在露营地的食品摊位上,和前者形成间接竞争,商标局仍可能认为构成近似。这时候,谁先提交申请,谁就占优势。正所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商标战拼的不只是创意,更是速度和策略。
那普通人该怎么避坑?首先,别光靠脑子想,得用工具查。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和一些第三方平台都提供免费的商标检索服务。输入你想注册的名字,系统会告诉你有没有相同或近似的已注册商标。别嫌麻烦,这一步省不得。其次,起名尽量避开通用词和描述性词汇。比如你卖咖啡,起名叫“浓香咖啡馆”,大概率通不过审查,因为这是对产品特性的直接描述,缺乏显著性。相反,“雾岛慢烘”“醒木咖啡”这种带有意境和独特风格的名字,更容易通过。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类别要选准。商标是按类别保护的,第30类是咖啡、茶,第35类是零售服务,第43类是餐饮服务。同一个名字,在不同类别可以共存。比如“小米”在第9类电子产品和第30类食品都有注册,互不冲突。所以你在注册前,一定要搞清楚自己的主营业务属于哪个类别,避免盲目全类注册,浪费钱。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一个最近的案例。某新兴植物奶品牌在准备上市前,发现竞品公司注册了一个发音几乎一样的商标,包装设计风格也高度相似。虽然双方产品略有差异,但目标人群都是年轻健康消费者,销售渠道也重叠。最终经过协商,前者不得不支付一笔费用进行商标转让,否则就得全面改名。这对初创企业来说,不仅是经济损失,更是品牌认知的断层。
这也提醒我们,商标不仅仅是法律问题,更是品牌资产的一部分。一个好名字,承载着消费者的记忆和信任。一旦被迫更换,前期投入的宣传、口碑积累都可能打水漂。所以,从创业第一天起,就得把商标当回事。
说到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光有好产品还不够,还得学会保护自己。与其事后扯皮,不如事前做好功课。毕竟,在这个信息透明的时代,谁都不想辛辛苦苦打出的招牌,最后变成别人的嫁衣。
有帮助(227)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