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讨论“保健品到底算不算药”“网上买的保健食品靠不靠谱”这类话题。尤其是随着大家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种打着“增强免疫力”“调节血脂”“改善睡眠”旗号的产品层出不穷,让人眼花缭乱。前几天,一位同事还特意问我:“我注册个卖保健品的公司,商标该归到哪一类?”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还真有不少门道。
要搞清楚保健食品属于商标第几类,得先明白咱们国家的商标分类体系。我国采用的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这是根据国际通用的尼斯分类制定的,把所有商品和服务分成45个类别。其中,和食品相关的大多集中在第29类到第33类之间,而保健食品,虽然名字里带个“食”字,但它的归类并不完全等同于普通食品。
根据现行规定,保健食品在商标注册中主要归属于第5类。这一类主要包括药品、医用营养品、消毒剂、卫生用品等。可能有人会疑惑:明明是“食品”,怎么跑到“药品”类别去了?这其实是因为,保健食品不同于普通食品,它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比如辅助降血压、改善记忆、促进消化等,属于“功能性食品”。国家对它的监管也更严格,需要经过审批、取得“蓝帽子”标志才能上市销售。从法律属性上看,它更接近药品管理范畴,所以划入第5类也就顺理成章了。
不过,这里有个细节要注意:并不是所有跟“健康”沾边的食品都归第5类。比如普通的蛋白粉、维生素补充剂如果是作为膳食补充剂销售,且未宣称特定保健功能,可能仍属于第30类方便食品或第29类肉蛋奶制品。但如果产品包装上明确标注了“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保健作用”等字样,并取得了保健食品批号,那就必须注册在第5类。
举个最近的例子,2025年底,某知名电商平台下架了一批宣称“降血糖”“护肝解酒”的固体饮料,原因是这些产品并未取得保健食品认证,却使用了类似宣传用语,涉嫌误导消费者。这也说明,监管部门对保健食品的界定越来越清晰,商标归属和实际宣传必须一致,否则不仅可能被处罚,还会影响品牌信誉。
企业在注册商标时,也不能只盯着第5类。比如你做一款保健茶饮,除了核心的第5类注册外,如果产品以袋泡茶形式销售,还应考虑第30类;如果涉及线上销售平台或APP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第35类广告销售也得覆盖;要是配套有智能设备监测身体数据,那第9类科学仪器也得提前布局。很多企业吃过亏商标注册不全,结果产品火了,却被别人抢注了相关类别,维权困难。
再看看市场趋势。据中国保健协会发布的数据,2025年我国保健食品市场规模已突破5000亿元,年轻群体成为消费主力,“朋克养生”“熬夜续命”成了新刚需。像益生菌、叶黄素、辅酶Q10这类成分的产品销量猛增。这也倒逼企业更加重视品牌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一个清晰、合规的商标分类,不仅是法律要求,更是建立消费者信任的第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近年来也在推动保健食品标签规范化。比如要求明确标注“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并逐步推行电子追溯码,让消费者扫码就能查到产品资质。这些举措让整个行业更加透明,也提醒我们:买保健食品,别光看广告宣传,更要看有没有“蓝帽子”标志,查一查企业注册信息是否齐全。
说到底,保健食品归第5类,不只是一个分类问题,背后反映的是对产品功能、安全性和法律责任的界定。对企业而言,注册商标时多一分专业,未来就少一分风险;对消费者来说,了解这一点,也能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多一份清醒。
现在很多人一边熬夜加班,一边泡枸杞、吃软糖补维生素,生活方式或许难改,但至少在选择保健品时,能多一点理性,少交一点智商税。毕竟,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靠一瓶“神药”就能换来的,而是藏在日复一日的饮食作息里,也藏在那些看得懂标签、分得清类别的小常识中。
有帮助(173)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