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的老板都在讨论一个话题:注册商标到底该怎么选类别?有人花了几千块申请了商标,结果发现保护范围太窄,别人换个类别照样用;也有人一口气注册了十几个类别,花了大笔钱,回头一看其实根本用不上。这事儿说小不小,说大还真可能影响品牌未来的发展。
其实,商标类别不是随便勾的。咱们国家采用的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把商品和服务分成了45个大类,其中1到34类是商品,35到45类是服务。比如你开奶茶店,核心类别肯定是第30类茶饮料、调味品等和第43类餐饮服务,但如果你还打算卖周边产品,比如杯子、T恤,那就得考虑第21类和第25类。别看这些分类条条框框,实际操作中很容易踩坑。
前阵子有个新闻挺火:一家网红咖啡品牌刚火起来,就被另一家公司抢注了第32类非酒精饮料的相同商标,导致他们推出的瓶装咖啡差点没法上市。虽然最后通过法律手段维权成功,但过程耗时耗力,还耽误了新品推广。这说明什么?光注册主营类别的商标远远不够,尤其在品牌有一定知名度后,跨类别被抢注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那普通人怎么选才靠谱?首先得搞清楚自己的“主营业务”是什么。比如你是做手工烘焙的,主要卖蛋糕、面包,那第30类里的“糕点、面包”就是必选项。如果你还提供上门教学或线上课程,那第41类教育服务也得考虑。很多初创者容易忽略这一点,觉得“我只是卖产品”,但其实现在商业模式越来越多元,服务和产品经常绑在一起。
其次,要有点“前瞻性”。别只盯着眼前卖的东西,想想一年后、三年后你想往哪个方向发展。比如你现在只做线下门店,但未来可能出预包装食品、开加盟店,甚至推出联名款文具或家居用品。这时候,提前布局第29类加工食品、第35类连锁加盟、广告销售、第21类厨房用具就很有必要。像一些成熟的国货品牌,比如李子柒,早期就在多个类别注册了商标,虽然当时看起来用不上,但后来被大量抢注时,反而因为有完备的布局能快速应对。
还有一个常被忽视的点防御性注册。什么意思?就是把你不想让别人用但又暂时用不上的类别也注册了,防止被人钻空子。比如你是个儿童玩具品牌,除了第28类玩具外,也可以考虑注册第5类儿童药品、第9类电子教育产品,哪怕你现在不做这些。这不是浪费钱,而是为品牌护城河加砖加瓦。当然,也不是所有类别都要注册,毕竟成本摆在那儿。建议优先选择与主品牌关联度高、消费者容易产生联想的类别。
说到成本,很多人觉得商标注册贵,其实现在官方费用并不高,一个类别几百块,真正贵的是代理服务费和后期维护。所以与其盲目多注,不如找专业机构做个“类别分析”。有些代理公司会根据你的行业、产品线和发展规划,给出定制化的注册方案,比自己瞎猜靠谱多了。
另外提醒一点:类别选错了,后期不能改。比如你注册时选了第25类“服装”,但实际想卖的是“鞋帽”,虽然都属于穿戴,但细分项目不同,保护范围也不一样。万一发生侵权纠纷,法院只看你注册的具体项目,不会按“大类”来判。所以填申报项目时一定要具体、准确,宁可多写几个相关小项,也不要图省事笼统填写。
最近还有个趋势值得注意:随着直播带货和社交电商兴起,第35类商标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个类别涵盖广告推广、电商平台、连锁加盟等服务,简单说,只要你在线上卖东西、做宣传,几乎都绕不开它。很多个体户一开始没注册这一类,等账号做起来了,才发现别人用同样的名字开店引流,自己反而维权困难。
总之,选商标类别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省越好”,关键是结合自身业务,兼顾当前需求和未来发展,做到精准+前瞻。品牌是长期资产,商标就是它的身份证。身份证办得清楚明白,以后走路才踏实。
有帮助(334)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