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做小生意的朋友都在聊一个话题:注册商标到底该怎么选类别?有人开了家奶茶店,辛辛苦苦设计了品牌logo,结果一查发现早就被人注册了;还有人卖护肤品,以为注册第3类就够了,结果电商平台一审核,说还得补个第35类。这事儿听着挺琐碎,但真碰上了还挺闹心。
其实,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商标分类。咱们国家采用的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尼斯分类”,目前一共45个大类,前34类是商品,后11类是服务。每个大类下面还细分了很多小项,比如第25类是服装鞋帽,第30类包括咖啡、茶、调味品,而第35类则是广告、电商、加盟连锁这些商业服务。
听起来有点复杂,但理解清楚其实不难。打个比方,你开了一家咖啡馆,卖自家烘焙的咖啡豆,也提供堂食服务。这时候,你就得同时注册第30类咖啡原料和第43类餐饮服务。要是你还打算在网上开店,做品牌加盟,那第35类也得安排上。不然,别人哪怕没卖你的产品,也能用相似的名字开个线上推广店,消费者一搜就跑到他那儿去了。
去年就有个新闻挺典型:杭州一家网红面包店“阿甘锅盔”因为早期只注册了第30类食品类,结果被别人抢注了第43类餐饮服务。后来他们想开直营店扩大规模,反被告侵权,最后只能花钱买回商标权,白白多花几十万。这种教训提醒我们,注册商标不能图省事,类别选不全,等于给未来埋雷。
再比如最近火出圈的“酱香拿铁”,瑞幸和茅台联名推出后销量爆棚。你可能不知道,为了这个合作,瑞幸提前就把“酱香拿铁”相关名称在多个类别做了防御性注册,包括第30类饮料、第32类非酒精饮品、第35类零售服务,甚至第5类功能性饮品也没落下。这就是大企业的商标策略宁可多花点钱,也不能让品牌暴露在风险中。
那么,普通人创业怎么选类别才靠谱?首先得搞清楚自己卖的是什么,服务覆盖哪些环节。比如你是做手工皂的,核心肯定是第3类洗护用品,但如果通过直播带货,就得加上第35类电商销售;如果你还出教程、搞培训,那第41类教育服务也得考虑。别觉得这些离自己远,现在平台审核越来越严,像抖音、小红书、淘宝这些地方,入驻时都要求提供对应类别的商标注册证,缺一个都可能被卡住。
另外,有些类别容易被忽略但特别关键。比如第9类,涵盖APP、软件、电子出版物,很多做知识付费或开发小程序的创业者一开始没想到要注册这个,结果产品火了,名字却被别人抢先注册成软件类商标,维权起来特别麻烦。再比如第16类,纸制品、包装盒、宣传册都归这儿管,如果你的品牌包装设计很有辨识度,最好也保护起来,避免被人模仿外包装打擦边球。
还有一个趋势值得注意:随着新消费模式兴起,跨类别侵权越来越多。比如你注册了第25类服装,结果有人用同样的名字开健身房第41类或运动器材店第28类,虽然不直接冲突,但容易让消费者混淆,影响品牌形象。这时候,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做“全类注册”,像小米、华为那样把45类全拿下,彻底杜绝隐患。当然,这对小商家来说成本太高,更现实的做法是“核心+关联”策略先保住主业相关的几类,等品牌做大了再逐步扩展。
最后提醒一点:商标注册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每年都有大量新申请被驳回,原因五花八门近似商标、缺乏显著性、甚至被提异议。所以提交前最好找专业代理机构做个检索,看看有没有“撞车”的风险。而且,注册成功后每十年要续展一次,中间如果地址、名称变了,还得及时变更备案,否则可能导致商标失效。
说到底,商标分类不是死板的条条框框,而是帮你划清品牌“地盘”的工具。选对了,它就是护身符;选错了,可能就成了绊脚石。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早点把商标布局理清楚,少走弯路,才能安心把心思放在产品和经营上。毕竟,谁也不想辛辛苦苦打出的名气,最后便宜了别人。
有帮助(150)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