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创业者和品牌主人都在讨论一个话题:怎么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品牌不被别人“蹭热度”甚至抢注?尤其是在短视频平台、电商平台越来越火的今天,一个名字火了,第二天可能就冒出一堆相似商标。这时候,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光注册个商标还不够,得想更长远的办法。于是,“版权登记能不能对商标实现全类保护”这个问题,就被频繁提了出来。
先说个最近的新闻。2025年初,一家主打国风设计的原创服饰品牌“云裳集”发现,有商家在多个电商平台售卖印有他们原创图案的衣服,连款式都几乎一模一样。虽然他们的商标已经注册,但对方用的是不同的品牌名,只是图案高度雷同。最后,他们靠之前登记过的美术作品版权成功维权,法院认定对方侵权并判赔。这件事也让不少人意识到:原来版权登记不只是为了防止盗图,关键时刻还能成为维权的“硬通货”。
那么问题来了:版权登记真能像商标一样,实现“全类保护”吗?答案是不能直接替代,但在特定情况下,它确实能起到类似甚至更强的保护作用。
我们先搞清楚基本概念。商标保护的是“商业标识”,比如品牌名、logo,在核准的类别里享有专用权。我国商标分类有45大类,你注册了第25类服装,别人就不能在同一类用相同或近似的标志卖衣服。但如果你没注册第35类广告销售,别人照样可以用类似名字开网店,这就叫“跨类侵权难追”。
而版权,也就是著作权,保护的是“原创表达形式”,比如文字、音乐、美术、摄影等作品。一旦创作完成,自动产生版权,但登记可以作为权利归属的有力证据。比如你设计了一个独特的品牌LOGO,这个LOGO本身是一幅美术作品,就可以去版权局登记。
关键点来了:当你把一个具有显著性的图形、字体或艺术化名称作为商标使用时,如果这个设计本身具备独创性,版权就能覆盖所有商品和服务类别。也就是说,哪怕别人在你没注册的类别上用了相似的设计,你也可能以“侵犯美术作品著作权”为由起诉。
举个例子。假设你设计了一个极具辨识度的卡通形象作为品牌IP,比如一只戴斗笠的熊猫,还给它起了名字叫“竹小侠”。你把这个形象注册为第30类食品的商标,但没注册第16类文具。如果有人在笔记本、书包上印这个熊猫卖,虽然他没在食品类用,但用了高度相似的美术形象,你就可能凭借已登记的版权主张他侵权。这种保护,实际上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全类覆盖”。
但这有个前提:你的设计必须足够原创,不能是简单字体或通用图案。比如,你把“竹小侠”三个字用黑体字注册成商标,这很难获得版权保护,因为标准字体缺乏独创性。但如果你请设计师手绘了一套水墨风格的艺术字,那这套字形就可能构成美术作品,能登记版权。
另外,版权的保护期也比商标长得多。商标注册有效期10年,到期要续展;而个人作品的版权保护期是作者终生加死后50年。对企业而言,也是首次发表后50年。这意味着,只要你这个IP够经典,几十年后还能维权。
当然,版权也不是万能的。它不保护名字本身,只保护表达形式。比如“竹小侠”这个名字,如果没有注册商标,别人照样可以起同名品牌卖茶饮,只要不用你的熊猫形象或字体设计,版权就管不着。所以最稳妥的做法,还是“商标+版权”双轨并行。
现在越来越多企业开始重视这一点。像一些新消费品牌,在推出新产品前,不仅会全类或核心类别注册商标,还会把LOGO、包装设计、吉祥物等单独做版权登记。有些公司甚至成立内部法务团队,专门负责知识产权布局。
总之,版权登记虽然不能直接实现商标意义上的“全类注册”,但在图形、设计等视觉元素的保护上,它的覆盖面更广、门槛更低、周期更短。尤其在应对山寨、模仿时,往往能成为出其不意的法律武器。对于初创品牌来说,花几百块钱把核心设计做个版权登记,相当于给品牌上了一道“隐形护盾”,性价比非常高。
说到底,品牌建设不是一锤子买卖,知识产权布局也得未雨绸缪。别等到火了才想起来保护,那时候可能早就被人捷足先登了。
有帮助(132)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