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咱们聊了商标淡化的一些基本概念,也提到了“弱化”这种最常见的类型就是别人拿你的大牌名字去搭便车,久而久之,消费者一看到这个牌子,不再第一时间联想到你家产品,而是觉得哪儿都能用、谁都能贴。今天咱们接着往下说,看看还有哪些“看不见的伤害”,正在悄悄削弱一个品牌的含金量。
先说第二种常见类型:丑化Tarnishment。这词儿听着有点文绉绉,其实意思挺直白就是有人把你的名牌用在一些低俗、不健康甚至违法的情境里,拉低了品牌形象。比如,某个高端护肤品牌叫“雪颜坊”,主打天然、温和、适合敏感肌,结果网上冒出一批恶搞图片,把“雪颜坊”的LOGOP上去,配上夸张滤镜和猎奇,说什么“三天烂脸,七天脱皮”,还打着“亲测有效”的旗号传播。虽然一看就是假的,但传多了,总有人将信将疑。尤其是中老年用户群体,信息分辨能力弱一点,可能真以为这牌子出了问题。时间一长,品牌辛苦建立的信任感就被一点点磨掉了。
最近就有个类似的案例。某国产运动品牌,近年来靠国潮设计和高性价比出圈,口碑一路走高。结果前段时间,社交媒体上突然出现一批短视频,用该品牌的标志性LOGO制作搞笑段子,涉及不当行为、低俗梗,甚至还有人穿着印有该品牌标识的衣服出现在争议性场景中。虽然品牌方迅速发声明澄清,并投诉下架相关,但影响已经造成。不少消费者在评论区留言:“以前觉得这牌子挺正的,现在怎么到处都是梗?”“是不是该换别的牌子了?”你看,这就是典型的丑化不是直接抢生意,而是通过负面联想,让你的品牌变得“不体面”。
第三种类型,叫退化Blurring,有时候也跟弱化混着用,但更侧重于“通用化”这个过程。什么意思?就是某个商标因为太成功、太普及,反而变成了某一类产品或服务的代名词。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优盘”。很多人现在买移动存储设备,不管什么牌子,张口就说“给我来个优盘”。可“优盘”原本是朗科科技注册的商标啊!结果呢?法院最终认定“优盘”已成为通用名称,失去了商标专用权。同样的命运也发生在“阿司匹林”“ escalator自动扶梯”这些名字上。
最近几年,这种退化现象在互联网领域尤其明显。比如“小红书”,本来是个社交电商平台的名字,但现在不少人管所有种草分享类的都叫“发个小红书”;再比如“滴滴一下”,原本是滴滴出行的广告语,现在有人打个车、叫个代驾,也说“滴滴一下”。听起来好像是品牌影响力的体现,但从法律角度看,这恰恰是危险信号一旦商标变成动词或通用称呼,企业就很难阻止别人随意使用,维权也会变得异常困难。
还有一种不太常见但越来越值得关注的现象,叫“联想淡化”Dilution by Association。简单说,就是你的品牌被拿来跟另一个不相关、甚至格调不符的品牌捆绑宣传,导致公众对你的认知产生偏差。举个例子,一家主打环保理念的有机食品品牌,突然发现自己被某款电子烟广告拿来对比:“就像XX有机菜一样纯净”,虽然没直接冒用商标,但强行建立关联,容易让人误以为两者有关联,或者降低前者在消费者心中的独特性。这种“蹭联想”的手法,隐蔽性强,危害也不小。
面对这些“软刀子”,企业该怎么办?首先得有商标监测意识。现在技术手段很成熟,可以通过AI工具实时监控网络平台,一旦发现疑似侵权或不当使用,第一时间取证、投诉。其次,品牌方要主动引导舆论。比如在官方账号定期发布品牌使用规范,教育消费者正确识别正品;遇到恶意调侃或丑化,态度要明确,该起诉就起诉,该辟谣就辟谣,不能一味忍让。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得持续强化品牌自身的独特价值。一个立得住的品牌,不会因为几条段子就崩塌。产品过硬、服务到位、沟通真诚,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就像当年“大白兔”奶糖被做成香水、润唇膏,一开始也有争议,但品牌方顺势推出联名款,既保护了商标,又玩出了新花样,反而提升了影响力。
说到底,商标淡化看似是个法律问题,其实更是品牌管理的长期课题。它提醒我们:名气越大,越要珍惜羽毛。别等名字成了“公共财产”,才想起注册证上的那行字“本商标受法律保护”。
有帮助(133)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