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做海产干货的小老板在讨论一个看似简单却挺让人头疼的问题:干贝到底该注册哪个类别的商标?有人说是第29类,也有人说应该归到第30类,甚至还有人琢磨着要不要在第5类也备个案。这事儿听起来像是工商登记的小细节,可真要较起真来,还真不是随便填个类别就完事的。
其实,干贝作为一种常见的海鲜干货,在日常生活中早就成了家常菜里的“隐形主角”。煲汤提鲜、炒菜增味,尤其是老一辈人做饭时,总爱放几粒泡发的干贝,味道立马不一样。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类天然、无添加的食材也越来越受欢迎。电商平台上的干贝销量逐年攀升,不少地方还打起了“地理标志”牌,比如浙江嵊泗的淡菜干贝、福建东山的深海干贝,都开始走品牌化路线。这时候,商标注册就成了绕不开的一环。
那么问题来了干贝到底属于哪一类?
根据我国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常说的“尼斯分类”,食品类商标主要集中在第29类和第30类。第29类主要包括肉、鱼、家禽及加工过的蔬菜、果酱、腌制食品等,重点是“可食用的动物产品及其加工品”。而第30类则涵盖咖啡、茶、糖、米、面粉、调味品等日常主食和辅料。
干贝是扇贝的闭壳肌经过晒干或烘干制成的,本质上属于水产品加工品。从这个角度看,它明显更贴近第29类中的“鱼制食品”“干制海产品”这一范畴。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上的注册信息也能佐证这一点:像“XX珍品干贝”“深海瑶柱”这类产品,绝大多数都是注册在第29类下的“2902 海鲜加工品”或“2912 干制水产品”子类中。
不过,也有个别商家把干贝相关产品注册到了第30类,尤其是当他们主打的是“调味用干贝粉”“即食干贝碎”这类作为调味料使用的产品时。比如最近有家杭州的初创品牌推出了一款“宝宝辅食干贝粉”,就同时注册了第29类和第30类商标,前者保护原料属性,后者覆盖其作为调味辅食的功能定位。这种“双保险”策略在食品行业并不少见,尤其是一些跨界产品,为了防止被抢注或模仿,往往会多类别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预制菜市场的火爆,干贝也开始出现在各种复合调味料、高汤包、速食粥料包里。比如今年年初,某知名方便食品品牌推出“海鲜高汤拉面”,配料表里明确标注含有干贝提取物,他们的商标就在第29类和第30类都有备案。这也说明,单一类别已经难以完全覆盖现代食品产品的复杂应用场景。
当然,也有人问:“那干贝能不能算保健品?要不要注册第5类?”答案基本是否定的。除非你拿到了“蓝帽子”保健食品批文,并且宣传具有特定功能比如增强免疫力、补钙等,否则普通干贝只是食品,不能往药品或保健品上靠。去年就有个案例,某商家在电商页面写“干贝补肾益精”,结果被市场监管部门约谈整改,商标也没能通过第5类审核。所以,别为了图省事乱跨类,反而容易踩雷。
回到最初的问题:干贝商标注册属于几类?总结很明确首选第29类,特别是2902和2912小类。这是最核心、最稳妥的归属。如果你的产品形态偏调味或搭配主食使用,比如干贝酱、干贝调味粉,可以考虑同步注册第30类。至于其他类别,除非业务拓展到包装食品、餐饮服务第43类或生鲜配送第35类,否则没必要盲目扩张。
说到底,商标注册不只是填个表格那么简单,它背后反映的是品牌定位和长远规划。现在越来越多的小众食材走向品牌化,像松茸、鲍鱼、虾皮这些,也都陆续有了自己的注册商标。干贝作为传统干货里的“贵族”,更需要清晰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别等到别人抢注了“XX干贝王”,才后悔当初没早点动手。
其实,不管是做电商还是开实体店,一个靠谱的商标就像身份证,能让消费者记住你,也能让对手不敢轻易模仿。趁着这波健康食材的热度还在,把基础打牢,才是长久之计。
有帮助(348)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