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创业的朋友都在讨论一个话题:注册商标时,第35类到底要不要抢?有人觉得这是“万能类别”,不注册就等于把生意的大门敞开着让人进;也有人一头雾水,搞不清这第35类到底是干啥的。其实,这个问题背后牵扯到的是品牌保护、市场竞争甚至未来发展的大问题。
先说说第35类是啥。按照国际分类标准,商标一共分45类,第35类主要涉及的是“广告、商业经营、商业管理、办公事务”等服务。听起来有点抽象,但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比如你在淘宝开店卖衣服,虽然衣服本身属于第25类,但你做推广、搞促销、开网店运营,这些行为都归在第35类里。再比如连锁奶茶店,除了饮品制作第30类,品牌加盟、统一管理、线上营销这些也都靠第35类来保护。
正因为它的“服务属性”太广,很多企业一旦忽视这一类,就容易被别人钻空子。去年就有个挺火的案例:一家做手工烘焙的小品牌,在本地口碑不错,开了几家直营店,也做了小程序卖货。但他们只注册了第30类食品和第43类餐饮服务,没碰第35类。结果半年后,发现有人抢注了他们品牌名的第35类商标,反过来要求他们停止线上推广,否则就是侵权。最后这家烘焙店不得不花一笔钱协商转让,否则连正常的电商运营都可能受限。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更夸张的是,有些职业商标抢注人专门盯着新兴品牌下手。你刚在小红书上火了一款产品,他们立马去查你有没有注册第35类,如果没有,马上提交申请。等你意识到要扩展业务、做连锁或招商时,才发现商标已经被别人“占了坑”。这时候要么高价回购,要么改名重来,代价可就大了。
其实国家知识产权局早就提醒过类似风险。今年初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近年来因未全面布局商标类别而导致纠纷的案件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第35类是最常被抢注的类别之一。尤其是那些依赖电商平台、直播带货、连锁加盟的品牌,一旦缺失这一类保护,就像房子盖好了却忘了装门锁。
那是不是所有企业都得抢注第35类?也不绝对。如果你是个体户,只在线下摆摊卖小吃,不做推广、不招加盟商,那第35类确实不是刚需。但只要你的生意有以下几种情况,就得格外小心:一是打算做线上销售,不管是抖音小店还是京东自营;二是未来想发展加盟店或代理模式;三是品牌有一定辨识度,容易被人模仿。这些情况下,第35类就是你的“护城河”。
还有一点很多人忽略:第35类不仅能防别人抢,还能帮你主动出击。比如你注册了某个品牌的第35类,别人即使在同类商品上用了相似名字做电商推广,你也可能以“商标侵权”为由投诉下架。这在平台维权中特别实用。像天猫、拼多多这些平台处理侵权投诉时,对第35类的认定越来越重视,手里有这个类别的商标,话语权自然更大。
当然,也有人担心:现在商标审核越来越严,盲目注册会不会被驳回?其实关键不在类别多少,而在是否真实使用或有使用意图。如果你确实要做品牌运营、推广销售,提前布局第35类完全合理。而且根据现行规定,商标注册遵循“申请在先”原则,谁先提交谁优先,等你慢慢想清楚,黄花菜都凉了。
说到这里,不妨看看最近一些新消费品牌的操作。比如某网红咖啡品牌,从第一天起就同步注册了第29、30、32、35、43等多个类别,尤其是第35类明确覆盖了“替他人推销”“广告宣传”等项目。正因如此,当它开始开放城市合伙人时,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反观一些起步更早但商标布局不全的老牌小吃店,如今想转型做连锁,却被各种商标问题卡住脖子,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所以说,抢注第35类不是跟风,而是一种前瞻性的品牌策略。它不一定立刻带来收益,但能避免未来踩坑。尤其在这个流量为王、品牌至上的时代,名字就是资产,保护好它,就是保护好自己的饭碗。
别等到被人告了才后悔当初没注册,也别以为自己规模小就没人盯。市场从来不缺机会,但也从不缺麻烦。提前一步把该办的事办好,路才能走得稳。
有帮助(190)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