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随着大家对健康越来越重视,保健品市场可以说是“火得不行”。朋友圈里动不动就有人晒自己买的维生素、鱼油、蛋白粉,电商平台上的销量也是一路飙升。尤其是疫情之后,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免疫力的重要性,各种增强体质、调节机能的营养补充剂成了家家户户的“常备品”。不过,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琳琅满目的保健品,背后其实有一套严格的商标分类体系?比如,保健品商标注册属于第几类,可不是随便一填就行的。
根据我国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的规定,保健品在商标注册中主要归属于第5类药品、医用和兽医用制剂、医用卫生制剂等。具体来说,第5类包括了用于治疗或预防疾病的药物,以及一些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营养补充剂。比如常见的钙片、复合维生素、辅酶Q10、叶酸片等,只要其包装或宣传中明确标注了功能用途,比如“增强免疫力”“补充钙质”“改善睡眠”等,基本都要注册在第5类。
但这里有个细节需要注意:并不是所有打着“健康”旗号的产品都能往第5类上靠。比如一些普通的食品形态的营养品,像蜂蜜、枸杞、黑芝麻糊这类传统滋补食材,如果只是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没有强调医疗或保健功效,那它们更可能归入第30类方便食品、调味品或者第29类肉蛋奶制品、干果坚果。也就是说,能不能注册在第5类,关键看产品有没有“功能性宣称”。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某网红品牌推出一款“护肝片”,主打熬夜人群的肝脏养护。结果因为没在第5类注册商标,被同行投诉侵权,最后不仅下架产品,还面临赔偿。这说明,在保健品行业,商标类别选错了,轻则影响销售,重则惹上官司。
另外,近年来市场监管趋严,国家对保健品的广告宣传也管得越来越细。去年底,市场监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要求不得在非药品类产品上使用“治疗”“预防”“增强免疫力”等误导性词汇。这也反过来提醒企业:如果你的产品真想走保健品路线,就必须老老实实把商标注册在第5类,并通过正规渠道申报保健食品批文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蓝帽子”标志,否则很容易踩雷。
当然,光注册第5类还不够。很多保健品品牌为了全方位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还会同时在多个相关类别进行防御性注册。比如:
- 第3类:涉及美容类保健品,如胶原蛋白口服液、美白丸等,可能会关联到护肤品领域;
- 第35类:这是所有做电商、开网店、做广告推广的企业都绕不开的一类,涵盖零售、线上营销、品牌加盟等服务;
- 第29类和第30类:如前所述,如果是食品形态的营养补充品,也需要覆盖;
- 第32类和第33类:有些功能性饮料、酵素饮品也可能涉及。
像国内知名的汤臣倍健、Swisse、同仁堂等品牌,几乎都是全类别注册的“大户”。这样做不仅能防止别人蹭名牌,还能为将来拓展产品线留足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精准营养”“个性化健康管理”概念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新式保健品开始出现,比如按基因检测定制的维生素套餐、针对肠道菌群的功能性益生菌产品等。这些新兴品类虽然形式新颖,但在商标注册上依然逃不开第5类的核心定位。只不过,企业在申请时需要更加清晰地描述产品成分和用途,避免因分类模糊被驳回。
保健品商标注册看似是个技术活,其实背后反映的是整个行业的规范化进程。消费者买得放心,企业做得合规,市场才能长久健康发展。对于普通消费者而言,下次再看到某个保健品,不妨多留意一下它的外包装有没有“蓝帽子”?商标注册信息是否齐全?这些细节,往往能看出一个品牌的靠谱程度。
说到底,健康不是一锤子买卖,也不是靠几句夸张广告就能实现的。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对待保健品都该多一分理性,少一点盲目。毕竟,真正的养生,从来都不在口号里,而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习惯中。
有帮助(292)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