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的老板们在注册公司、上线产品时都碰到了一个看似简单却让人头疼的问题商标分类怎么选?有人图省事随便挑了个类别提交,结果被驳回;也有人一口气注册了十几个类别,花了好几万,回头发现很多根本用不上。其实,这背后牵扯到的正是我国商标制度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商标分类。
说到商标分类,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不就是给品牌起个名字、设计个logo吗?”但真正操作起来才发现,光有创意远远不够。我国采用的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尼斯分类”,目前共有45个类别,其中1到34类是商品,35到45类是服务。每一个类别下还细分了具体项目,比如第25类是服装鞋帽,第30类包括咖啡、茶、调味品,而第35类则涵盖了广告、电商、加盟代理等商业服务。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前阵子有个朋友开了家奶茶店,觉得自己的品牌名字挺独特,赶紧去申请商标。他理所当然地选了第30类茶饮,结果几个月后被告知部分项目被驳回。后来一查才知道,除了饮品本身,他还在线上平台做外卖、搞会员营销,这些其实涉及第35类的服务。如果当初没注册这一类,以后别人完全可以拿同样的名字开一家线上推广公司,甚至反过来告他侵权。
这还真不是危言耸听。去年就有一起典型案例:某网红烘焙品牌火了之后,发现市面上突然冒出同名的连锁加盟机构,专门打着他们的旗号招商收加盟费。原来对方抢先注册了第35类商标,虽然不做实体产品,却靠着品牌影响力赚得盆满钵满。最后原品牌不得不花大价钱打官司、重新布局商标策略。这件事当时在创业圈里闹得沸沸扬扬,也让不少人意识到:商标不只是保护产品,更是保护商业模式。
那到底该怎么选类别?一般来说,核心类别必须拿下。比如你是做手机的,第9类电子产品跑不了;卖护肤品的,第3类日化用品是基本盘。但现在的生意越来越跨界,单一类别早就不够用了。像小米、华为这种企业,动辄注册几十个类别,从智能硬件到家具、再到金融服务,全都提前布局。普通人可能不需要这么“豪华”的配置,但至少要考虑到未来三到五年的业务延伸方向。
比如你今天开个手工香薰工作室,主攻第3类没问题。但如果以后想开线下体验店,就得考虑第43类餐饮住宿服务;要是打算出教程、做知识付费,第41类教育娱乐也得跟上。还有第38类通讯服务,现在很多品牌都做社群运营、直播带货,短信通知、会员系统都离不开它。别看这些类别平时不起眼,关键时刻可能就是护城河。
另外,类别之间的“关联性”也很重要。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审查时会参考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中的交叉检索规则。比如你在第25类注册了“云步”用于运动鞋,别人在第28类运动器材再申请相同名字,很可能被认定为近似商标而驳回。但如果你只注册了一个类别,其他领域的空子就容易被人钻。
最近还有个趋势值得注意:随着短视频和直播电商兴起,越来越多个人IP开始重视商标保护。一些网红主播刚有点粉丝量,就赶紧把艺名、口头禅甚至标志性动作都注册成商标。比如“家人们谁懂啊”“绝绝子”这类网络热词,早就有商家尝试注册在第35类或第41类上了。虽然不一定都能通过,但也说明大家的商标意识在增强。
当然,也不是类别越多越好。注册多了费用高,后续维护也麻烦。建议大多数初创者先聚焦主业相关的2-3个核心类别,再根据发展节奏逐步补充。同时可以关注同类品牌的注册情况,看看行业头部是怎么布局的,做到心中有数。
说到底,商标分类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场战略规划。它考验的不仅是法律常识,更是对自身业务的理解和前瞻性。在这个品牌价值越来越重要的时代,早点把商标这事搞明白,等于给自己的心血成果穿上一层铠甲。别等到火了才想起来补票,那时候可能已经晚了。
有帮助(143)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