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在讨论开餐厅、做小吃品牌,甚至朋友圈里都冒出好几个“即将开业”的消息。大家热情高涨的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比如,注册商标该选哪一类?尤其是刚入行的创业者,一听到“第35类”“第43类”这种说法就头大:餐饮商标到底属于第几类?这事儿还真得好好说道说道。
先说个最近的新闻。今年年初,杭州一家网红面馆因为名字和外地一家连锁品牌撞了,被对方发了律师函,要求停止使用现有名称。这家店老板一脸懵:“我就起个好听的名字,怎么还侵权了?”后来才知道,对方早在几年前就把名字注册了商标,涵盖餐饮服务相关类别。这一下,不仅招牌得改,连前期宣传投入都打了水漂。这事在本地餐饮圈传开后,不少人开始意识到:原来开餐馆不光要会做饭、找铺子,还得懂点知识产权常识。
那问题来了,餐饮商标到底归哪一类?
咱们国家采用的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常说的“尼斯分类”,一共45大类。餐饮相关的商标主要集中在两类:第43类和第35类,但它们管的事儿不一样。
第43类是核心。这一类专门指“提供食物和饮料服务;临时住宿”。简单说,就是你开饭店、火锅店、咖啡馆、快餐店,只要你是给人提供就餐服务的,就必须注册第43类。这是最直接、最关键的类别。比如你叫“老张烧烤”,想让别人来你店里吃串,那第43类就是你的“主战场”。
不过,很多人忽略了一个重点:第43类保护的是“服务”,不是“产品”。也就是说,它管的是你在店里现做的餐食服务,但如果你打算把自家的酱料、预制菜、粽子、月饼这些打包卖出去,那就得另想办法了。
这时候就得看第29类和第30类了。第29类包括肉制品、腌渍食品、熟食等;第30类则是面粉、调味品、方便食品、糕点等。比如你家的秘制辣酱特别受欢迎,客人总想带点回家,那你最好把第29或第30类也注册上,不然别人拿你的名字生产辣酱,你还告不了他。
再说回第35类,这个类别常被误解。它主要是“广告、商业经营、连锁加盟、特许经营”这类服务。比如你打算发展加盟店,或者做线上外卖平台推广,那第35类就很重要。很多连锁品牌都会注册这一类,为的就是将来扩张时不受限制。但如果你只是开个夫妻店,不做加盟,那第35类优先级可以往后放。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我能不能只注册一个类别省钱?理论上可以,但风险不小。现实中有不少案例,都是因为当初图省事没全类注册,结果品牌火了,马上被人抢注其他类别,反过来告原主侵权。
比如去年有个例子,成都一家知名冒菜品牌,主打线下堂食,只注册了第43类。结果有家公司看它名气大,赶紧把第30类方便食品注册了,然后推出同名冒菜自热锅,线上线下卖得风生水起。原品牌想自己出预包装产品,却发现商标已被占用,打官司耗时耗力,最后只能改名上线,白白丢了市场先机。
所以,靠谱的做法是:以第43类为核心,根据业务范围扩展到第29、30、35类,甚至第31类新鲜农产品或其他相关类别。特别是现在餐饮品牌越来越注重周边产品开发,像文和友卖汽水、海底捞出火锅底料、瑞幸联名出零食……这些衍生品一旦爆火,商标没布局好,赚的钱可能一半都得赔给法律纠纷。
另外提醒一点,商标注册讲究“申请在先”。哪怕你店开了十年,名字用了很久,但如果没注册,还是可能输给一个昨天才提交申请的人。法律只认注册证,不认谁先用。
当然,也不是每个小老板都得一口气注册十几个类别。起步阶段,建议至少拿下第43类,再根据是否有外带、零售、加盟计划,加注第30或第35类。等品牌有起色了,再考虑防御性注册,防止被蹭热度。
说到底,注册商标不是为了打官司,而是为了安心经营。就像买保险,平时觉得多余,真出事才发现多重要。现在餐饮竞争这么激烈,口味、服务、装修都要拼,品牌保护更不能掉链子。
所以啊,别光顾着研究菜单和选址,抽空也去了解一下商标分类。花几千块注册几个类别,可能比多请一个服务员还划算。毕竟,名字是你品牌的根,根稳了,树才能长得高。
有帮助(208)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