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关于商标注册的话题又火了一把。不少人发现,自己辛辛苦苦经营的品牌,突然被人抢注了商标,尤其是第35类,更是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有人纳闷:我开的是餐饮店,卖的是服装,跟广告代理、商场销售有什么关系?怎么也得注册第35类?其实,这背后还真有不少门道。
先说说什么是第35类商标。按照我国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第35类主要包括“由第三方为他人将各种商品归类,以便顾客看到和购买”相关的服务,比如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线上零售平台、特许经营的商业管理、替他人推销等。听起来好像和实体产品关系不大,但现实中,只要你的企业涉及推广、销售、品牌运营,几乎都绕不开它。
举个例子。去年有个新闻挺典型:一家开了五年的网红奶茶店,生意火爆,准备全国扩张,结果在申请连锁加盟时发现,“品牌名+饮品”已经被另一家公司注册了第35类商标。对方不是做饮料的,而是专门做品牌代理的公司。最后这家奶茶店不得不花高价买回商标使用权,否则连开分店都成问题。这事一出,很多创业者才意识到:原来第35类这么关键。
那到底哪些企业最需要注册第35类呢?
首先是电商平台和线上店铺。现在谁不做电商?不管是淘宝、拼多多,还是抖音小店、小红书带货,本质上都是“替他人推销”或“为商品和服务的买卖双方提供在线市场”。这类平台哪怕只是自营,一旦涉及推广、引流、促成交易,就属于第35类的保护范围。不注册,别人抢注了,轻则被投诉下架,重则面临索赔。
其次是连锁品牌和加盟店。像火锅店、美甲店、教育培训这些靠加盟扩张的行业,第35类几乎是标配。因为你开放加盟,就是在做“特许经营的商业管理”,属于第35类明确涵盖的服务项目。如果不提前布局,等加盟商多了,品牌打响了,再被人注册了,那就不是花钱能解决的事了可能整个扩张计划都得叫停。
还有就是自有品牌的生产商。很多人觉得,我只负责生产,销售是经销商的事,不用管第35类。可现实很残酷。如果你的品牌名称被别人注册了第35类,他就可以打着“品牌运营商”的旗号,反过来禁止你在线上平台使用自己的品牌做推广。这不是吓唬人,几年前就有个家电厂商吃过这个亏,自家产品在电商平台被投诉侵权,原因就是第35类商标落在别人手里。
再来说说新兴行业。比如现在很多做私域流量、社群团购的小微商家,靠朋友圈、微信群卖货。他们可能没实体店,也没公司执照,但只要持续用某个名字做推广、收钱、发货,就已经构成了“替他人推销”或“广告营销”的行为。一旦做大,名字火了,就容易被人盯上。有律师提醒,这类经营者最好提前把核心名称在第35类上保护起来,避免日后被动。
还有一类容易被忽视的,是文化创意类工作室。比如摄影、设计、手作品牌,很多人觉得自己就是接单干活,不需要商标。但如果你在社交媒体上长期用固定品牌名接客、推广作品,甚至发展学员、收徒教学,这就涉及品牌化运营了。一旦名字被抢注,连发作品都可能被告侵权。
当然,也不是所有企业都非得注册第35类。比如纯制造工厂,只给大品牌代工,不对外销售,也不做宣传,那确实用不上。但只要你有品牌意识,想打造知名度,或者未来有拓展渠道、招商加盟的打算,第35类就是一道必须跨过的门槛。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在加强恶意抢注的审查。像一些公司专门囤积热门词汇、网红地名、明星名字的第35类商标,等着原品牌主来谈收购,这种行为正被逐步遏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业者可以放松警惕。与其事后维权,不如提前布局。
第35类商标就像一张“商业通行证”。它不直接对应产品,却守护着品牌在市场上自由流通的权利。尤其是在今天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处处都是销售渠道的时代,品牌曝光越广,风险也越大。早点注册,不仅是保护自己,更是为将来的发展铺路。
所以,别再觉得第35类“用不上”了。问问自己:你有没有在网上推广过产品?有没有想过开分店?有没有用自己的品牌名字招过客户?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这张“通行证”,真的该办了。
有帮助(172)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