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深圳创业的朋友小李,终于把公司注册下来了,产品也快上线,就差最后一步商标注册。可当他打开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商标分类表时,整个人都懵了:45个类别,每个类别下面还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小项,到底该选哪个?他发朋友圈吐槽:“注册个商标比高考填志愿还难!”这话说得虽然有点夸张,但确实道出了很多初创企业主的心声。
其实,深圳作为全国创新创业最活跃的城市之一,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新公司诞生,随之而来的商标注册需求也水涨船高。根据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数据,2025年深圳商标申请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同比增长超过12%。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品牌是资产,而商标就是品牌的“身份证”。但问题来了:怎么选对类别,才能既保护品牌,又不花冤枉钱?
首先得搞清楚一件事:商标分类不是随便分的,它依据的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尼斯分类”,目前共分为45类,其中1到34类是商品,35到45类是服务。比如你卖手机,属于第9类;开餐馆,属于第43类;做广告推广,就得看第35类。选错类别,等于白注册。
那到底该怎么选?一个核心原则是:按主营业务来定,但别只盯着眼前这一行。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深圳开了一家主打健康轻食的餐饮品牌,名字叫“绿盒子”,那第43类餐饮服务肯定是必须注册的。但这还不够。你的轻食产品如果做成包装食品出售,比如沙拉、代餐棒,那就还得注册第29类或第30类;要是顺便开发了个App让用户在线下单、查看营养数据,第9类软件、APP也得加上;再往后,你想做加盟连锁,开放特许经营,第35类就不能少。你看,一个餐饮品牌,可能涉及四五个类别,缺哪一个都可能被别人钻空子。
最近有个真实案例挺有警示意义。深圳一家做智能手环的科技公司,早期只注册了第9类电子产品,结果后来发现有人在第10类医疗器械用相同商标卖血压监测设备,消费者误以为是同一家公司产品,闹出不少误会。虽然最终通过异议程序维权成功,但过程耗时费力。这说明,跨类保护很重要,尤其当你的品牌有一定知名度后,别人蹭名气的动机更强。
还有一点很多人容易忽略:防御性注册。大企业比如华为、腾讯,动不动就注册几十个类别,看似浪费,其实是防止别人抢注、搭便车。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不一定全类注册,但可以挑几个关联性强的类别提前布局。比如你是做儿童教育的,除了第41类教育培训,第16类教辅材料、第28类玩具、第42类在线教育平台也可以考虑。毕竟现在谁家教育不卖书、不做APP、不搞周边产品?
另外,深圳本地还有一些特殊优势可以利用。比如前海、南山等区域有专门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供免费咨询和预审辅导。有些创业园区甚至联合代理机构推出“商标注册补贴”,帮小微企业省下几千块费用。与其自己瞎琢磨,不如去这些地方问问专业人士。毕竟商标一旦提交,修改很麻烦,补救成本更高。
还有一个小技巧:查一查同行都在哪些类别注册了。打开中国商标网,搜一下你行业里的头部品牌,看看他们覆盖了哪些类别,能帮你快速理清思路。比如你做奶茶,可以看看“喜茶”“奈雪”的注册情况,参考他们的布局逻辑。
当然,也不是类别越多越好。注册太多,不仅费用高目前一个类别300元官费,代理服务另算,后续维护也麻烦。每十年要续展一次,如果某个类别长期不用,还可能被人以“连续三年未使用”为由申请撤销。所以,优先保障核心业务,再根据发展节奏逐步扩展,才是稳妥的做法。
说到底,选商标类别就像买保险不能指望它天天起作用,但真出事的时候,有没有它,差别巨大。在深圳这样一个创新密集、竞争激烈的城市,早一天把商标布局做好,品牌就多一分安全感。别等到被人抢注了才后悔:“当初要是多想一步就好了。”
所以啊,与其纠结“要不要注册”,不如静下心来好好研究“怎么注册”。找个靠谱的代理机构,结合自己的产品线和发展规划,把类别选准、选全。品牌这条路很长,商标,是你迈出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有帮助(300)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