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人发现身边的朋友圈里冒出各种新奇的小程序和APP,有的主打记账理财,有的专注健身打卡,还有的做起了本地生活服务。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开发一个APP似乎不再是大公司的专属,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个体户甚至自由职业者都开始尝试推出自己的应用。但很多人在迈出第一步时才发现,注册商标这件事远比想象中复杂尤其是“APP注册商标到底属于哪一类”这个问题,让不少人心生困惑。
其实,APP本身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商标类别,它更像是一个载体,承载的功能和服务决定了它该归到哪个类别。我国采用的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尼斯分类”,目前共有45个类别,其中1到34类是商品类,35到45类是服务类。APP涉及的类别往往不止一个,得根据它的核心功能来判断。
举个最近的例子,今年初有一款名为“早安打卡”的健康类APP上线,主打睡眠监测和晨间习惯养成。开发者最初只在第9类科学仪器、手机软件等注册了商标,结果刚上线不久就收到侵权警告另一家公司早在两年前就在第44类医疗、健康咨询注册了相同名称的商标。虽然这款APP不提供诊疗服务,但涉及健康管理功能,法院最终认定存在混淆可能性,建议其更名或补充注册。这件事在开发者圈子里引发不小讨论,也让大家意识到:光注册第9类远远不够。
那常见的APP该注册哪些类别呢?我们可以分几种情况来看。
如果你做的是一款工具类APP,比如记事本、计算器、翻译软件,核心功能是运行在手机上的程序,那第9类肯定是基础。这一类涵盖“可下载的计算机软件”“手机应用软件”等,几乎是所有APP的必选项。但如果你还想通过广告或会员服务盈利,就得考虑第35类这个类别管的是“广告推广、在线零售、商业管理”,很多电商类APP都会在这里布局。
再比如社交类APP,像语音聊天、兴趣社区这类产品,除了第9类,还得关注第38类,也就是“电信服务”。毕竟用户之间的信息传递、即时通讯功能都属于这个范畴。之前有个小众音乐交友APP就吃了亏,只注册了第9类和第41类教育娱乐,结果被同行抢注了第38类,后来想拓展直播功能时发现商标已被占用,不得不重新设计品牌名。
如果是电商或本地生活类APP,那就更复杂了。以最近火起来的“社区团购+即时配送”模式为例,平台不仅要注册第9类APP本身、第35类在线销售,还要覆盖第39类物流运输、第42类技术服务,甚至第30类食品零售也可能用得上。有位创业者分享经验说,他当初为了省几千块代理费自己去申请,结果漏掉了第35类,等上线三个月后才发现别人用同样名字开了家网店,客户经常搞混,最后只能花更多钱打官司。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是防御性注册。有些企业会把核心商标在多个类别都注册一遍,防止被人蹭热度。比如某知名出行APP,不仅在第9、35、38、42类注册了主品牌,还在第12类运输工具、第36类金融支付等关联领域做了保护。这种做法成本高,但对有长远规划的品牌来说,其实是必要的投资。
当然,也不是每个初创团队都有实力全类别注册。这时候建议优先保住“核心类别+延伸类别”。比如一款健身课程APP,至少要拿下第9类软件、第41类在线教学、第44类健康指导,如果未来可能卖运动装备,第28类体育器材也可以提前考虑。
APP注册商标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功能迭代、市场拓展,原来的注册范围可能就不够用了。与其事后补救,不如一开始就做好调研。可以多看看同类产品的商标布局,参考成熟企业的做法,必要时找专业代理机构咨询。毕竟,名字是品牌的起点,别让一时疏忽,成了日后发展的绊脚石。
现在各大应用商店审核越来越严,商标不全的APP连上架都可能受限。与其等到用户多了、名气有了再改名换标,不如踏踏实实把前期工作做扎实。一个好名字配上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有帮助(83)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