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商标保护的话题又火了起来。起因是某知名茶饮品牌发现一家五金店注册了和自己几乎一模一样的商标,卖起了“XX螺钉”。虽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该茶饮品牌还是果断提起了异议,理由是担心消费者混淆、品牌形象受损。这事一出,网上议论纷纷:“一个卖奶茶的管得着人家卖螺丝?”“这算不算商标霸权?”其实,这类争议背后,牵扯的是一个长期被误解的问题只有商标才能享受跨类保护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先得明白什么叫“跨类保护”。简单说,就是你的商标注册在第30类比如咖啡、茶饮,结果别人在第6类金属制品也用了一模一样的名字,你能不能告他?按常理,行业八竿子打不着,好像没啥影响。但现实中,很多大品牌确实能“管得宽”,这就是所谓的跨类保护。
很多人以为,只有被官方认定为“商标”的品牌才有这个权利。这话对一半,也不全对。根据我国商标法第十三条的规定,确实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容易造成混淆的,普通注册商标就能维权;但如果想跨到完全不相关的类别,比如食品品牌去管服装、电子产品,那就得靠“商标”这张牌了。换句话说,商标是跨类保护的重要门槛。
可现实操作中,并不是非得等到“官方认证”才算数。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更看重的是品牌的实际影响力。比如前几年有个案例:某国产运动品牌起诉一家饲料公司在猪饲料上使用相同商标。听起来离谱吧?但法院最终支持了运动品牌,理由是该品牌经过多年宣传,已具有极高知名度,消费者看到这个标志,第一反应就是那个运动品牌,而不是猪吃的饲料。这种情况下,哪怕没拿到“商标”的红头文件,法院依然给予了跨类保护。
这说明什么?法律条文是一回事,司法实践是另一回事。真正起作用的,是你这个牌子在老百姓心里到底有多“响”。就像前几天热搜上的那个茶饮品牌,虽然还没查到它是否被正式认定为商标,但它在全国有几千家门店,常年霸榜社交媒体,年轻人提起这个名字立马想到的是奶茶而不是五金件。这种深入人心的认知,本身就是一种“事实上的”。
当然,也不是所有大品牌都能随便“越界”。法院在判断要不要给跨类保护时,会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比如商标的显著性、使用时间、宣传力度、公众认知度,还有对方是不是恶意抢注。如果一个品牌只是在某个小圈子里有名,突然跳出来要管千里之外的行业,那多半会被驳回。去年就有个案例,某地方特色小吃品牌想阻止外地一家建材公司使用类似名称,结果法院认为其影响力有限,驳回了诉求。
所以说,跨类保护的本质,不是看你有没有“”两个字贴在墙上,而是看你在市场上有没有形成足够的识别力。这就像一个人,不是挂个“名人”头衔就人人都认识,关键是你走在街上有没有人喊你名字。
对企业来说,这也提醒了一个重要问题:品牌建设不能只盯着卖货,还得重视长期的形象积累。现在不少新消费品牌一上来就砸钱营销,追求短期爆红,却忽视了商标布局和声誉维护。等真遇到被人模仿、跨类抢注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名气不够大”,维权困难。反观那些早早注重知识产权、坚持统一视觉系统、持续输出品牌价值的企业,哪怕暂时没拿到“”认证,在关键时刻也能赢得法律支持。
最近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在强调,要加强恶意注册的打击力度,尤其是针对知名品牌“傍名牌”“搭便车”的行为。这意味着,未来类似五金店注册奶茶商标的情况,可能会受到更严格的审查。而真正有实力的品牌,无论是否戴上“”的帽子,都有机会得到应有的保护。
说到底,商标的跨类保护,拼的不是纸面资格,而是市场口碑。与其纠结“我是不是商标”,不如想想“消费者看到我的牌子会不会第一时间想到我”。这才是品牌真正的护城河。
有帮助(308)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