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边不少朋友都在聊创业的事。有人想开咖啡馆,有人打算做文创产品,还有一位老同学干脆琢磨着设计一款自己的运动鞋品牌。他兴冲冲地找我咨询:“你说,我要注册个运动鞋的商标,得归到哪一类啊?”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还真有不少门道。
说到运动鞋商标注册,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那不就是第25类嘛”。没错,大多数情况下确实如此。根据我国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第25类主要涵盖服装、鞋、帽等商品。像我们日常穿的运动鞋、跑鞋、篮球鞋,只要是以穿着为目的的鞋类产品,基本都归在这个类别里。所以,如果你只是想注册一个主打运动鞋的品牌,第25类几乎是必选项。
不过,现实往往比想象复杂。比如,现在市面上很多运动鞋品牌并不只卖鞋。它们可能同时推出配套的运动服饰、袜子,甚至帽子、手套等配件。这时候,光注册第25类就不够了。你得考虑是否要将相关周边产品也纳入保护范围。毕竟,谁都不希望自家品牌火了以后,别人拿你的名字去卖帽子或T恤,搞得消费者一头雾水。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发展,运动鞋的功能也在不断拓展。比如最近几年很火的智能跑鞋,内置传感器可以记录步数、分析跑步姿态,甚至能和手机App联动。这类产品虽然外观还是鞋,但已经具备了电子设备的属性。这时候,单靠第25类可能就保护不到位了。有律师指出,如果产品涉及可穿戴技术,建议同步在第9类科学仪器、电子产品进行注册,避免日后被他人抢注。
另外,品牌推广也离不开服务类商标。比如你想开线下体验店,或者做线上销售平台,那就得关注第35类广告、商业经营、零售服务等都归这儿管。前阵子有个新闻挺典型:某新兴国潮运动品牌因为早期只注册了产品类商标,没及时布局第35类,结果被竞争对手抢先注册了相同名称的零售服务商标,导致他们在电商平台入驻时遇到麻烦,差点耽误新品上市。
还有些细节容易被忽略。比如鞋带、鞋垫这些配件,虽然属于鞋子的一部分,但在分类上也可能单独考量。特别是当你的品牌主打“高科技鞋垫”或“抗菌鞋带”这类功能型配件时,是否需要额外注册,就得具体分析了。再比如包装盒、吊牌上的设计元素,如果具有显著识别性,也可以考虑在第16类纸制品或第21类包装容器补充注册,形成全方位保护。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跨类保护”的重要性。有些知名品牌,比如耐克、阿迪达斯,早就学会了“未雨绸缪”。他们不仅在核心类别注册,还会在多个相关甚至看似不相关的类别上提前布局,防止别人蹭热度。这种做法对初创品牌来说成本较高,但至少应该优先覆盖与主营业务密切相关的几类。
当然,商标注册也不是越多越好。盲目申请不仅浪费钱,还可能导致管理混乱。关键是结合自身产品规划和市场策略,有针对性地选择类别。比如你现在只做运动鞋,未来三五年内也不打算拓展其他品类,那重点守住第25类,再搭配第35类就够了。但如果已经有明确的多元化计划,那就得提前打好“组合拳”。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商标审查越来越严格,尤其是对“恶意囤积”“傍名牌”等行为加大了打击力度。这也提醒创业者,注册商标要基于真实使用意图,别想着投机取巧。踏踏实实做好产品,配上合法合规的品牌保护,才是长久之道。
回到开头那位同学的问题,我最后给他的建议是:先以第25类为核心,确保运动鞋产品的专用权;如果打算做线上销售或开实体店,务必加上第35类;若有智能化功能或特殊材料技术,再评估是否需要扩展到第9类或其他类别。最好找专业代理机构做个全面检索,看看有没有近似商标冲突,避免白忙一场。
说到底,商标就像品牌的身份证,注册类别选对了,路才能走得稳。尤其在竞争激烈的运动用品市场,一个小疏忽可能就让几年心血打了水漂。趁着现在创业热情高,把基础工作做扎实,未来才更有底气大步往前走。
有帮助(90)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