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华为、小米、OPPO这些国产手机品牌又上了热搜。不是因为发布了新机型,而是因为它们的商标注册问题引发了热议。有网友发现,有些公司明明做的是手机,却在食品、服装甚至宠物用品上注册了自家品牌名。这让人不禁好奇:做手机的商标到底该注册在哪个类别?难道卖手机还得先抢注“奶茶”和“T恤”?
其实,这个问题背后藏着不少门道。我们平时说的“手机”,看起来是个简单的电子产品,但在商标分类体系里,它可不只属于一个类别。
根据我国采用的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尼斯分类”,商标被分为45个大类,其中第9类是科技产品的“主战场”。手机的核心功能通信、数据处理、硬件设备,基本都归在第9类里。比如“智能手机”“手机外壳”“电池”“操作系统软件”这些关键词,都在这一类。所以,任何一家手机厂商,首要任务就是把品牌在第9类注册下来,否则别人随便做个贴牌机,也能打着你的名号卖。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现在手机的功能早就超出了“打电话发短信”的范畴。你用手机点外卖、刷短视频、买基金、控制家里的空调和灯泡……这些行为涉及的服务,分别对应不同的商标类别。比如,通过手机提供的金融服务,可能要注册第36类;在线娱乐和视频平台属于第41类;远程控制家电则牵扯到第11类的智能设备。虽然这些不是手机本身,但却是用户使用手机时的重要场景。品牌为了保护自己,往往得“未雨绸缪”,提前把这些相关类别也拿下。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多手机厂商还注册了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类别。比如,小米在第30类注册了“小米粥”,在第29类注册了“辣条”;华为申请过“鸿蒙牛奶”“鸿蒙汽车”等商标;OPPO也被曝出注册了服装、玩具等品类。这并不是他们真的要转行卖吃的穿的,而是一种常见的“防御性注册”策略。
什么叫防御性注册?简单说,就是防止别人蹭热度、傍名牌。你想啊,如果有个小作坊生产“华为牌拖鞋”或者“苹果味糖果”,虽然跟科技没关系,但消费者一看名字,容易误以为是大厂出的联名款,久而久之就稀释了品牌的含金量。与其等别人抢注后再打官司,不如自己先把名字“围起来”,哪怕暂时不用,也能确保品牌安全。
这种做法在商业世界里并不罕见。国外的苹果、三星也都是这么干的。苹果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注册了上千个商标,涵盖从电子设备到教育服务、甚至游艇设计等多个领域。这不是闲着没事,而是品牌资产保护的一部分。
当然,也不是所有企业都能这么“豪横”。对初创公司来说,一口气注册几十个类别成本太高。所以他们通常会优先保住核心类别,再根据发展计划逐步扩展。比如一家刚起步的智能手环公司,可能先注册第9类的电子产品,等以后打算做健康课程或运动服饰了,再补充注册第44类医疗保健或第25类服装鞋帽。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那要是我开个小店,卖手机配件,要不要注册商标?答案是:最好要。哪怕只是做手机壳、数据线,也属于第9类的商品。如果你有自己的品牌名,不注册就等于把名字放在大街上任人拿。一旦被人抢注,反而可能被告侵权,那就真是花钱买教训了。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随着跨界合作越来越多,商标的战略意义也在升级。比如,手机品牌和汽车厂商联手推出“车机互联”功能,这时候双方就得确认彼此在相关类别上的商标使用权有没有冲突。去年就有新闻报道,某新能源车企和一家手机公司洽谈深度合作时,发现对方在智能座舱系统上已有商标布局,反而促成了更紧密的技术整合。
说到底,商标不只是个名字,它是一个品牌的护城河。做手机的商标主要在第9类,但真正有远见的企业,不会只盯着这一块地。他们会像下棋一样,提前布子,把可能的空档都填上。这不是过度扩张,而是对用户信任的负责毕竟,谁都不希望有一天,自己信赖的品牌出现在一款莫名其妙的产品包装上。
所以,下次你看到某个手机品牌突然注册了个“咖啡”或“睡衣”的商标,别觉得奇怪。那不是他们要转行,而是在默默织一张保护网,只为让那个你熟悉的名字,始终干净、清晰、值得信赖。
有帮助(206)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