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朋友在聊起开服装店、做原创品牌的事。有人设计了几款有个性的T恤打算上线销售,有人想做自己的潮牌,还有人干脆从代购转型做起独立设计师品牌。不管初衷如何,大家聊到最后总会绕到一个问题:注册商标到底该选哪些类别?这事儿看起来不起眼,但真要忽略,以后可能吃大亏。
先说个最近的新闻。今年初,一位杭州的年轻设计师推出了自己的女装品牌,在社交平台上火了一把,销量也不错。可没过多久,她收到律师函,说她的品牌名和另一个已注册商标近似,涉及侵权。更麻烦的是,对方注册的类别正是她正在做的服装类。最后不仅被迫改名,还赔了一笔钱。这事在小红书上被讨论了好一阵,很多人感慨:“原来卖衣服不只是设计好看就行,商标也得提前布局。”
其实,商标注册是保护品牌的第一步。尤其在服饰行业,竞争激烈,名字、logo一旦被人抢注,轻则改名重做,重则直接下架停售。那到底该注册哪些类别呢?
首先,最核心的当然是第25类服装、鞋、帽。这是所有做服饰品牌的“必选项”。无论你是卖T恤、裙子、西装,还是做运动服、童装,只要和穿在身上的衣物相关,都归在这一类。不注册这个,等于品牌赤手空拳上战场,风险极高。
但光注册25类就够了吗?未必。举个例子,你设计了一款带有独特图案的卫衣,结果有人拿你的图案去印手机壳、帆布包,还公开售卖,你能不能维权?这时候就得看有没有注册其他相关类别了。
比如第18类,主要是皮革制品、背包、钱包、手提包等。现在很多服装品牌都会出配套的配饰,像联名款包包、皮带、帽子,这些虽然和衣服分开卖,但属于品牌延伸产品。如果不提前注册,别人抢注了,你连自己品牌名的包都做不了。
再比如第14类,珠宝首饰。如果你的品牌风格偏轻奢,未来想推出项链、耳环这类饰品,或者和银饰品牌联名,那这一类也得考虑进去。别觉得离得远,现在跨界太常见了,李宁做手表,太平鸟联名珠宝,都不是新鲜事。
还有第35类,很多人容易忽略,但它其实特别重要。这一类主要是广告、推销、电商平台上的零售服务。换句话说,你在网上开店、做直播带货、请博主推广,都属于这个范畴。如果别人注册了你在第35类的相同或近似商标,理论上他可以告你侵权,甚至让你关店。去年就有个案例,一个网红服饰品牌因为没注册第35类,被同行抢注后,电商平台直接下架链接,损失不小。
另外,第9类也值得留意。主要是电子设备、APP、穿戴设备相关的商品。比如你开发了一个品牌专属的穿搭推荐APP,或者未来想做智能服饰像能测心率的运动衣,那软件、可穿戴设备这些就得靠第9类来保护。
第26类是花边、发饰、假发等装饰品,适合做汉服、洛丽塔这类风格的品牌。而第24类则是家纺、布料、窗帘,如果你未来想拓展到面料设计或家居服系列,也可以考虑覆盖。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那是不是所有类别都得注册?当然不是。全类注册成本高,对初创品牌来说不现实。关键是根据自己的定位和未来规划,优先注册核心类别,再逐步扩展。
比如,你现在只做女装,那就先把25类搞定,顺带把35类电商销售和18类包包配饰一起注册,形成基础保护。等品牌做大了,再考虑其他类别。
还有一点提醒:商标注册有地域性。国内注册只在中国有效。如果你计划出海,比如在东南亚或欧美发展,还得单独在目标国家申请。现在跨境电商这么火,很多国潮品牌都在往外走,这块不能忽视。
总之,注册商标不是走个过场,而是为品牌铺路。它像一把伞,不一定天天用,但下雨时能挡风遮雨。尤其在服饰这个行业,创意容易被模仿,名字一旦被抢,多年心血可能白费。提前规划好类别,不仅是法律意识的体现,更是对自己品牌的尊重。
最近那位杭州设计师后来重新注册了全套商标,还在小红书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说:“以前觉得设计最重要,现在明白了,品牌是从第一个字母开始保护的。”这话挺实在。做品牌,既要有审美,也得有远见。
有帮助(72)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