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做电商的小老板都在讨论一个话题:自己辛辛苦苦注册的商标,怎么莫名其妙就被告侵权了?尤其是很多开网店、做直播带货的朋友,明明卖的是自家品牌的产品,却被一纸律师函“警告”说侵犯了别人的商标权。细问之下,很多人发现,问题出在“商标类别35”。
那这个类别35到底是什么?它为什么这么容易“踩雷”?
简单来说,商标分类是按照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来的,一共45个类别,第35类主要涉及的是“商业经营、广告销售”这类服务。听起来好像和卖东西没关系,但其实它的覆盖范围非常广。比如你在淘宝开店、做抖音推广、发朋友圈打广告、甚至线下搞促销活动,这些行为都可能落入第35类的保护范围。
举个最近的例子:去年底,浙江一位做女装的店主小林,在电商平台注册了自己的品牌,并拿到了第25类服装类的商标注册证。她觉得万事大吉,开始大力推广。结果半年后收到通知,说她侵犯了另一家公司注册在第35类的商标权,对方要求赔偿并下架商品。小林一头雾水:“我卖的是自己的衣服,又没冒用别人牌子,怎么就侵权了?”
其实,这就是典型的“跨类保护”案例。虽然小林注册了服装类商标,但她没有在第35类注册“为他人推销”或“广告宣传”等相关服务。而对方公司早在几年前就注册了相同或近似的名称在第35类上,专门用来保护品牌的商业运营环节。一旦有人在推广销售时用了相似名字,哪怕产品本身不冲突,也可能构成侵权。
这背后的关键点在于:商标法不仅保护你生产什么,更保护你怎么卖。
国家知识产权局曾多次提醒,企业在注册商标时要“全类布局”,尤其不能忽视第35类。因为它像是一个“防护盾”即便你的核心产品在别的类别,只要你在市场上做推广、开店铺、做线上营销,就绕不开这一类。现实中,很多知名品牌如小米、三只松鼠,早就把第35类收入囊中,就是为了防止别人蹭热度、搭便车。
还有一种常见情况是“防御性注册”。比如一家火锅店起了个特别的名字,除了注册第43类餐饮服务,也会顺手把第35类拿下。这样即使将来有人想用同样的名字开加盟连锁、做品牌代理,也会因为商标已被注册而无法操作。
不过,也不是所有使用都会被认定为侵权。判定是否侵权,主要看几个因素:
一是是否会造成公众混淆。如果你的品牌名和别人在第35类注册的商标高度相似,消费者一看以为是一家,那风险就大了。比如“茶颜悦色”和“茶颜观色”这种名字相近、行业相关的情况,法院通常会倾向于保护在先注册的一方。
二是是否存在实际使用行为。光注册不用也不行。根据我国商标法,连续三年不使用的注册商标,他人可以申请撤销。所以现在有不少企业专门盯着那些“囤标不卖”的公司,一旦发现某人在第35类注册了热门词汇但从没开展广告或销售业务,就提出撤销申请,然后再自己注册。
三是是否具有主观恶意。如果明知别人已经成名,还故意抢注相同或近似商标,尤其是在第35类这种通用性强的类别上,很容易被认定为“傍名牌”,不但会被驳回,还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市场监管部门也在加强引导。像今年初,北京、上海等地就推出了“商标预警提示”服务,帮助企业查询潜在冲突。一些电商平台也上线了商标核验功能,卖家上传品牌信息时系统自动比对,提前预警风险。
对于普通创业者来说,最稳妥的做法还是“早注册、多类别”。别等到生意做起来了,客户积累了一大批,才想起来补救。那时候要么花高价买回商标,要么被迫改名换招牌,损失更大。
另外,也可以考虑请专业代理机构做个“商标体检”,看看自己的品牌有没有漏洞。有时候换个字体、加个图形元素,就能避开雷区,既保留辨识度又合法合规。
说到底,商标不是挂墙上好看的证书,而是市场竞争中的“武器”。特别是在今天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谁能牢牢掌握品牌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消费者的注意力。而第35类,恰恰是守护这份话语权的重要防线。
所以,下次当你准备起名字、开店铺、推新品的时候,不妨多问一句:这个商标,第35类注册了吗?
有帮助(315)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