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创业的朋友都在聊起一个话题:注册公司的时候,商标到底该怎么选类别?有人花了好几万注册了十几个类别,结果发现有些根本用不上;也有人图省事只注册了一个类,结果品牌刚有点起色,就被别人在别的领域抢注了。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真要踩了坑,后期维权成本可不低。
其实啊,商标分类这事儿,还真不是随便选的。咱们国家采用的是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这个表把所有商品和服务分成了45个大类,其中1到34类是商品,35到45类是服务。也就是说,从你卖的矿泉水、穿的衣服,到开的餐馆、做设计的公司,每一样都能在45个类别里找到对应的位置。

举个例子,你要是开一家奶茶店,光注册第30类像茶、咖啡这类饮品可能还不够。现在很多人都是通过外卖平台点单,那你就得考虑第35类广告销售,包括线上推广、连锁加盟这些都归这儿管。再比如你的杯子上有自己的图案或logo,还可能涉及到第16类印刷品、包装材料。所以别看是个小生意,背后涉及的类别可能比想象中复杂。
最近有个新闻挺有意思。浙江有位年轻人做了个潮牌服装,一开始只注册了第25类服装鞋帽,没想到后来有人在第18类皮具、背包上用了同样的名字卖包,搞得消费者以为是同一系列产品。虽然最后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了,但前前后后折腾了快一年,品牌形象也受影响。这说明啥?商标注册不能只盯着眼前卖的东西,还得往前多想几步。
说到这儿,很多人会问:那我是不是干脆把45类全注册了?理论上可以,叫“全类注册”,很多大品牌比如华为、小米早期就这么干过。但问题是,成本太高了。现在注册一个类别官方费用几百块,如果找代理机构,算上服务费每个类别大概一两千,45个下来就得好几万。而且商标法还规定,注册后三年不用可能会被撤销。你总不能为了防别人,自己先开个航空公司或者宠物医院吧?
所以更现实的做法是“核心+防御”策略。先把主营业务所在的类别注册了,这是核心。然后再根据品牌发展方向,提前布局几个相关或容易被蹭热度的类别作为防御。比如你是做儿童玩具的第28类,那第5类儿童保健品、第9类教育类APP也可以考虑注册,防止别人搭便车。
另外提醒一点,类别之间也有“类似群”的概念。比如第29类里的肉制品和第31类的新鲜蔬果,虽然不同类,但如果品牌名太接近,也可能被认为容易混淆。去年北京就有个案子,两家公司一个做腊肠一个做水果,因为商标近似打起了官司,最后法院判定存在误导消费者的可能,要求一方改名。所以说,光分清类别还不够,还得看实际使用会不会造成误会。
现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商标审查越来越严,尤其是那些明显抄袭、蹭热度的行为,基本过不了初审。像前段时间有人想注册“元宇宙”相关的商标,一口气提交了几十件,结果大部分都被驳回了。这也说明,与其动歪脑筋抢注别人的品牌,不如踏踏实实把自己的商标规划做好。
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建议第一步先查清楚自己行业对应的主类别,可以通过官网或者专业平台免费查询。不确定的话,花点钱咨询正规代理机构也值得,毕竟几十块的咨询费,可能帮你省下几万块的麻烦。注册之后记得保留使用证据,比如产品包装、宣传资料、销售记录,这些都是将来维权的重要依据。
说到底,商标就像企业的脸面,类别选对了,品牌才能安心长大。别等到火了才发现名字被人抢了,那时候哭都来不及。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细节往往决定成败。早一天规划,就少一分风险。
有帮助(108)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