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食品商标的话题又悄悄火了起来。不是因为什么大品牌打官司,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小作坊、新品牌开始重视起自己的“名字”。尤其是在健康饮食风潮的推动下,谷物食品成了不少创业者的首选赛道从即食燕麦到杂粮饼干,从五谷磨坊到代餐粉,琳琅满目。可问题来了:这些做谷物食品的商家,注册商标时该归到哪一类?不少人一头雾水,甚至花了钱却没注册对类别,结果被别人抢注,吃了哑巴亏。
其实,这个问题看似简单,背后却关系到整个品牌的长远发展。咱们今天就来唠唠,谷物食品的商标到底属于哪一类,顺便结合最近的一些行业动态,说点实在的。
首先得明确一点:在中国,商标是按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来分类的,一共45类,其中1到34类是商品,35到45是服务。而谷物食品,主要涉及的是第30类这个类别专门管“咖啡、茶、可可、糖、米、面、淀粉、西米、食用面粉、面包、糕点、糖果、蜂蜜、酵母、发酵粉、食盐、调味品”等等。重点来了:我们日常吃的燕麦片、糙米、小米、玉米碴、全麦粉、杂粮组合包,都属于这一类里的“谷物类食品”。
举个例子,前阵子有个朋友开了家主打“轻食养生”的网店,卖自己调配的五谷杂粮包,主打无添加、低GI值,一开始销量不错。结果有天突然收到平台通知,说他的产品包装上使用的品牌名被人投诉侵权。一查才发现,对方早在两年前就在第30类注册了相同名字的商标,虽然对方并不做同类产品,但法律上人家占理。最后只能改名重来,前期积累的品牌认知一下子打了折扣。这事儿在小红书和微博上还被不少人讨论,提醒创业者别光顾着产品研发,忘了商标布局。
那是不是只注册第30类就够了?也不一定。比如你卖的谷物产品是做成即食冲泡的,带独立包装,还附赠小勺或食谱卡片,这时候可能还得考虑第35类广告销售类。因为这一类涵盖电商平台销售、品牌推广、连锁加盟等服务。如果你打算开线下店或者招代理,不注册这一类,后期可能会被别人抢注,影响商业拓展。
再比如,有些品牌不光卖谷物,还出配套的食谱APP、营养课程,甚至搞会员订阅制配送服务。这时候就得看看第41类教育娱乐、第44类医疗保健服务有没有必要布局了。像最近挺火的“每日谷仓”“粒粒熊”这些新兴品牌,都在多类别注册上下了功夫,防的就是“李鬼”冒名顶替。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随着功能性食品兴起,很多谷物产品开始打“高蛋白”“低脂”“控糖”这类健康标签。虽然本质上还是粮食,但如果宣传中强调保健功能,就得小心别踩到第5类药品、医用营养品的边界。去年就有个案例,某品牌在广告里写“本产品有助于血糖管理”,结果被同行以涉嫌超范围使用商标为由举报,最后被迫修改宣传语。所以说,宣传可以接地气,但法律红线得清楚。
另外,国际趋势也值得参考。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5年全球商标报告,食品类商标申请量连续三年上涨,其中健康食品占比超过三成。中国申请人在这块的增长尤为明显,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小型食品企业,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这也说明,光做好产品还不够,品牌保护必须跟上。
回头再看“谷物食品属于哪一类”这个问题,答案其实很清晰:核心是第30类,但根据商业模式的不同,往往需要“一主多辅”地注册。就像盖房子,地基打在第30类,但门窗、水电、装修,也得提前规划好。
说到底,商标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信任的积累。现在消费者买东西,除了看配料表,也越来越关注品牌是否正规、有没有资质。一个注册完善的商标,无形中就是在告诉顾客:“我是认真的,我愿意为品质负责。”
所以,无论是已经在做的,还是准备入行的朋友,不妨花点时间查一查、问一问。别等到火了才想起护品牌,那时候可能就晚了。毕竟,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名字要是保不住,再好的谷物也难出头。
有帮助(183)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