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对地方特色产品认知度的提升,地理标志商标逐渐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金字招牌”。尤其是在酒类行业,像茅台、五粮液、绍兴黄酒、杏花村汾酒等知名品牌,背后都离不开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和酿造工艺。而这些品牌之所以能长久立于市场不败之地,除了品质过硬,地理标志商标的法律保护也功不可没。
所谓地理标志商标,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特定地区,且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简单来说,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酒”。比如,只有产自贵州仁怀市茅台镇的酱香型白酒,才能合法使用“茅台”这一地理标志;同样,只有山西杏花村一带出产的清香型白酒,才配得上“汾酒”的名号。
最近的一则新闻就再次引发了公众对酒类地理标志保护的关注。2025年底,国家知识产权局通报了一起涉及“绍兴黄酒”地理标志侵权的典型案例:某外地企业生产的黄酒在外包装上显著标注“绍兴风味”“源自古法绍兴工艺”等字样,意图误导消费者,被市场监管部门依法查处。法院最终认定其行为构成对“绍兴黄酒”地理标志商标的侵权,责令停止使用并赔偿损失。这起案件不仅维护了正宗绍兴黄酒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也为其他地理标志产品的维权提供了司法参考。
事实上,类似的纠纷在酒类行业中并不鲜见。由于名酒产地往往意味着更高的市场认可度和溢价能力,一些企业便动起了“蹭名气”的心思。有的在名称上打擦边球,比如用“茅合”“习台”等近似名称混淆视听;有的则在宣传中刻意强调“同源工艺”“原产地技术”,试图让消费者误以为是正宗产品。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也严重冲击了正规企业的市场秩序。
面对这些乱象,司法实践正在逐步完善对地理标志商标的保护机制。从近年的判例来看,法院在审理此类案件时,越来越注重对“产地关联性”和“消费者认知”两个核心要素的审查。也就是说,判断是否构成侵权,不仅要看产品是否真正产自指定区域,还要看其标识方式是否容易导致公众混淆。
例如,在2025年江苏某法院审理的一起“洋河”酒地理标志纠纷案中,被告虽未直接使用“洋河”商标,但其产品包装设计高度模仿洋河系列酒的蓝白配色与字体布局,并标注“苏北经典浓香”等引导性用语。法院认为,这种刻意模仿足以使普通消费者产生误认,构成不正当竞争,最终判决其停止销售并赔偿经济损失。这一判决释放出明确信号:地理标志的保护不仅限于文字商标本身,还包括整体品牌形象的防伪边界。
当然,司法保护只是手段之一,真正的长效治理还需多方合力。一方面,地方和行业协会应加强对原产地产品的认证与监管,建立可追溯的质量体系;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要增强品牌意识,及时注册和维护地理标志商标权益。以四川宜宾为例,当地通过“五粮液+地理标志+区域公用品牌”的联动模式,既保护了核心产区的酿造传统,又推动了整个白酒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电商平台的兴起,地理标志侵权也呈现出线上化、碎片化的新趋势。一些小作坊通过直播带货、社交营销等方式,打着“手工自酿”“老酒坊直供”的旗号,销售所谓“茅台镇酱酒”或“泸州老窖同厂原料”,实际上却无任何产地证明。对此,多地已开始探索“数字地标”管理模式,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产品从原料到出厂的全流程信息,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真伪,大大提升了维权效率。
归根结底,地理标志商标的本质是对“地道”二字的法律背书。它保护的不仅是某个品牌,更是一方水土孕育出的独特技艺与文化传承。对于消费者而言,看到“茅台”“绍兴黄酒”这样的标识,买的不只是酒,还有一份信任与情怀。而这份信任,需要法律、企业与社会共同守护。
一杯好酒,离不开天时地利,也离不开制度护航。当每一瓶贴着地理标志的酒都能真正代表它的出处,我们的餐桌才会更有滋味,我们的市场也才会更加清朗。
有帮助(299)
没帮助(0)
客户评论
黄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9-28与宸海国际的合作,使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产品创新和团队管理中。他们凭借专业的服务体系,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能成为其合作伙伴,我深感荣幸。
李小姐 部门经理
2024-06-20宸海国际以专业的服务态度、深厚的知识积累,为合作伙伴提供全方位支持。无论市场分析还是策略规划,他们都展现出卓越的专业能力,是值得信赖的优秀伙伴。
刘先生 集团董事
2024-05-18在本次合作过程中,宸海国际的商务团队展现了极为细致的服务精神,精准满足了我们的各项需求。整个合作过程高效顺畅,对此我们表示非常满意,并期待未来更多合作机会。